趙艷偉
摘要:生態博物館起源于法國,生態博物館的概念發展至今一直是不斷變化的,在發展中,生態博物館也被不同國家和地區賦予了不同的內涵與特征。而在中國,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以及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生態博物館在我國也開始漸漸流行起來。如今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在我國越來越表現出中國化的明顯特征。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起源;中國化
一、生態博物館的起源及界定
法國既是文化遺產大國,也是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有著完善的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它的許多經驗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均產生過重要影響。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就起源于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走出戰爭的陰影并走入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期,而經濟繁榮的背后卻是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除此之外,人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以及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使得人們逐漸遺忘甚至遺棄了優秀傳統文化。而在新時代,傳統博物館的弊病逐漸顯現,例如運行機制僵化、與時代特征不符、脫離大眾生活等。這一系列原因促使了生態博物館這一新理念和新思維的出現。在法國,20世紀70年代,隨著人民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意識與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一種將民族傳統文化與其所在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統一保護的新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興起。1971年,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里維埃提出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他們在向法國環境部介紹博物館發展新方向時首次提出此概念,表達了人、文化、自然環境必須緊密結合的新思維。他們認為博物館應改變傳統的展示方式,由集中走向分散,由都市走向民間,并提出了“博物館去中心化”的概念。可以說,生態博物館是在后工業化社會隨著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和回歸自然呼聲的高漲而出現的。
1981年法國政府頒布了生態博物館的官方定義:“生態博物館是一個文化機構,這個機構以一種永久的,在一塊特定的土地上,伴隨著人們的參與,保證研究、保護和陳列的功能,強調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整體,以展示其有代表性的某個領域及繼承下來的生活方式。”各國在引進生態博物館理念時,都會與自己國家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概念。
其實,生態博物館的概念發展至今是一直在不斷變化的。生態博物館最初的出現可能是為了保護工業革命時期的文化遺產并加以利用,以求人、文化和生態的統一。但是,現在的生態博物館各加類型多樣。例如,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有一家自然生態博物館,博物館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將館內分為熱帶雨林、極地、加拿大落葉林、圣羅倫斯河等四個自然生態區,每一展示區的氣候都是模擬實際的氣候,并且館內有豐富的動植物種群、海洋館,是集休閑、旅游、觀光和教育意義于一體的生態博物館。這種自然生態博物館不但豐富了博物館的展示形態,也為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總的來說,我認為對生態博物館概念的界定應該是從其本質意義上出發,簡單來說就是求得人文和生態的共同可持續發展。其唯一確定的一點是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強調的是保護文化遺址的原真性與完整性。
二、生態博物館的中國化
生態博物館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隨著當代中國環境意識的覺醒開始興起的。從1986年開始,《中國博物館》雜志比較集中地介紹了一批與國際生態博物館運動有關的論文和資料。之后,這一新的理念開始在中國傳播。
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把國際生態博物館的思想引入實踐。1995年初,在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蘇東海先生的倡議和推動下,貴州省文化廳成立專門的課題組,開始在貴州省建立生態博物館的前期工作,最后決定把一支以長牛角頭飾為象征的苗族分布區——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梭嘎苗族彝族回族鄉確定為“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地。1997年10月23日,中國博物館學會與挪威開發合作署在北京簽署協議,正式啟動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建設計劃并于1998年10月31日正式開館,并對外開放。這也是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隨后我國又陸續建立了堂安侗寨生態博物館、錦屏隆里生態博物館、花溪鎮山生態博物館等。迄今為止我國已先后在貴州、廣西、內蒙古等地建成生態博物館。隨著生態博物館理念的豐富,我國生態博物館逐漸多樣化。例如,浙江省的安吉生態博物館包括“十二專題館”和多個“村落文化展示館”,涉及范圍廣,對覆蓋范圍內的農村文化展示更是全面,這也是我國生態博物館在東部發達地區發展模式的探索。此外,福州三坊七巷博物館在2011年也成為我國第一家社區博物館,城市里坊制度、民清建筑特色、近代中國名人、閩都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世人全方位展示中國近代史。
生態博物館在我國的發展狀況使得許多人很容易混淆生態博物館與民族文化生態村。事實上,生態博物館與民族文化生態村存在著一定的不同。首先是二者的產生背景不同。生態博物館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是為了展示和保存其引起為傲的工業革命時代的產物,而民族文化生態村產生于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為了發展當地落后的經濟而建。其次,二者性質不完全相同。生態博物館雖然不同于傳統博物館的建設理念,但是仍屬于博物館的范疇,而民族文化生態村雖然會把博物館作為建設重點,但卻不是整體博物館的規劃,更多的是致力于民族文化保護和新型農村建設。此外,二者的功能也不同。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必須遵循博物館的運作范式,必須把建筑、藏品、研究、展示、教育等作為其必不可少的功能,而民族文化生態村可以因地制宜,對文化遺產可以進行利用、保護和創造。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為保護其文化多樣性,紛紛建立了生態博物館和民族文化村,對于二者是否有著某種聯系,學者們看法不一。陳淑琤認為生態博物館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在中國的實踐,可謂是同一語境下的各自表述,其核心理念、保護原則及目標都是相同的。尹紹亭等以貴州、廣西的生態博物館和云南的民族文化村為例,討論了二者之間的異同點,認為二者在背景、社會文化經濟基礎、倡導者、性質、功能要素和建設方式上存在著差異。
事實上,生態博物館理念引入中國后,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我認為,在我國,首先建立的生態博物館大多在偏遠、落后、交通不發達地區,再加上地區濃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建筑特征,大興土木建設西方理論意義上的那種生態博物館并不能很好地保證當地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保存,所以,我國的生態博物館大多是依附當地的人文和建筑,盡可能保證原生態樣貌而建立的,這就使得我國的生態博物館更多的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區域化展示和保護。再加上博物館管理經費的需要、發展經濟的需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國的生態博物館就不得不與生態旅游相結合,這就使得我國一部分生態博物館最后逐漸變成了民族文化生態村。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原因,一些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博物館也開始顯現,特別是在東部發達地區,例如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我國正積極尋求一種發達地區的生態博物館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顧軍.法國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J].江西社會科學,2005(03):136-138.
[2]黎森.生態博物館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2(18):216-217.
[3]蘇東海.國際生態博物館運動述略及中國的實踐[J].中國博物館,2001(02):6-7.
[4]甘代軍,李銀兵.生態博物館中國化的兩種模式及其啟示[J].貴州民族研究,2009(03):42-43.
[5]尹紹亭,烏尼爾.生態博物館與民族文化生態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5):32-34.
[6]蘇琨,郝索.國內外生態博物館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2(29):14348-14351.
[7]黃仂,段廉廉.建設中國式生態博物館的思考[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1):108-109.
[8]周真剛.生態博物館社區民族文化的保護研究——以貴州生態博物館群為個案[J].廣西民族研究,2006(03):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