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梅??
摘要:隨著我國翻譯事業及研究的繁榮昌盛,翻譯主體這個群體對象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并非被動、機械地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譯者實際上處于能動地位,在世界文化交流與發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翻譯者 能動性 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1-0087-02
翻譯,作為一項事業,對我國的文化發展建設,對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在贊嘆翻譯活動對于世界范圍內文化交流和共同繁榮所作的貢獻之余,卻并沒有給予譯者正確的定位或者文化地位。
針對當前對于翻譯主體研究的現狀,本文對翻譯者主體性的問題進行研究,從譯者與原作的關系,來淺析翻譯者的能動性。
一、翻譯者與原作的關系
汪曾祺曾在自己的散文中多次提到自己與翻譯自己作品的外國朋友聊天。外國朋友問他,他的作品中為什么總是提到“水”,哪怕沒有提到“水”,整個作品也總會給人一種水的感覺。汪曾祺就告訴譯者朋友,他的家鄉是一個水鄉,從小他在水邊長大,耳濡目染盡是水,這自然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
這是說明譯者與原作者關系的一個極好的例子,譯者通過直接與原作者接觸,且不說親身感受到原作者的個人魅力能對翻譯產生的積極作用,肯定能夠對原作有著更加深刻的把握,能夠真正傳神化境地翻譯作品。
傳統上,從屬關系被認為是譯者與原作者的關系,重現原作者的思想或者復制原作的語言被認為是譯者的主要職責,譯者似乎沒有什么主體地位。實際上,譯者在沒有和原作發生對話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用自己的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將原作進行了再創作,充分體現了與原作的差異性,這其實是原作在本語言中進行的文化創新與外來文化的生命延續。
文藝學派把翻譯看作一種文藝再現的活動。他們認為翻譯不應該把語言的一致性作為目標,而是應該把藝術性的一致作為首要任務。譯者不應該把再現語言當作首要工作,而把重塑藝術形象作為工作的重點。在這種文藝思想的指導下,出色的翻譯家被稱作杰出的“藝術家”,他們在完全理解原作的基礎上,與原作者直接進行了精神上的交流,共同完成了藝術的傳承。
語言學的研究興起之后,結構主義在一個時期內盛行開來,翻譯研究的重點從對原作者的思考轉移到了原文本。研究過多地關注了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映射關系。翻譯即是語言轉換,這種觀念于是強調了原文本的重要性,而忽略甚至忽視了原作者的思想與意圖,也更少地談及譯者與原作者的關系。譯者不過是翻譯的執行者,他們有著語言學所框定的嚴格的規則,他們要完全按照這些規則來充當原文本的“仆人”。
上世紀70年代,“文化轉向”的觀點影響了翻譯工作,提出翻譯應該面向譯語文化。這種觀點主張不再以原作者或者原文本為中心,而是以譯語文化為中心。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的語言、風格、策略都會受到本土文化、政治、經濟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他們必然在翻譯過程中進行刪改、意譯甚至誤譯,目的只是為了使翻譯作品適應譯語文化的環境。然而,這種觀點關注的只是文化問題本身,并沒有提到譯者的作用,譯者只是從遵循一個原則變化到遵循另一個原則。
譯者通過翻譯工作,也就是譯作來表現自身與原作者之間的差異。各種語言存在著差異,表現在語法、句法和語音等方面,這些區別造成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語言之間的差異,不應該在翻譯過程中隱藏,反而應該加以表現,優秀的翻譯工作應該適當顯現原文與譯語的相異之處。
原作的創作過程與譯者的翻譯工作不是在同一個層面進行的,譯者要通過自己的工作盡量表現與原作的差異,譯作的水平也正是通過這種差異的程度表現出來。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譯語國家對于外國文化采取了越來越寬容的態度,這使得譯者越來越多地采取了異化的翻譯手法。
譯者是原作者生命的延續。譯者對原文不斷進行解釋,這些解釋又互相進行補充。(郭建中,2000)原文正是在這種互相補充、互相解釋的過程中存在下去。原文在產生后,總是期待著向新的解釋邁進,當它進入到譯語語境,也就是一個新的語言文化當中時,它必須經歷改變,拓展自己的生命力。
二、翻譯者的能動性
譯者采取何種態度來處理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的差別,即譯者在翻譯工作中采取何種能動功能,是翻譯研究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譯作與原作所處的文化環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如歷史傳統、生活習慣、風俗信仰、社會制度、經濟水平等各方面的差異,這些都是需要在文化交流時融通與求同的方面。面對不同文化中繁亂并且可能迥異的內容,譯者作為中間的解釋者,要想合情合理地完成這項工作,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譯者的個人色彩,這是作為翻譯主體這一角色的本質所決定的。這種個人色彩在大量的翻譯工作進行中,經過長時期的自我反思與改進,又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個人風格,也就是譯者的風格。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不同的譯者,對于同一件作品翻譯出來的譯作存在不同,甚至風格相差甚遠的原因。有觀點主張,這種個人風格的表現應該在翻譯工作中加以避免,然而在實際的翻譯工作實踐中,這些譯者的個人差異,也就是譯者的能動性,是永遠客觀存在的。
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即是翻譯工作者的創造性所在,它是指譯者在對原文深刻理解的前提下,自己選擇一種最合適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者一種再現藝術來重塑原作品中的思想、風格、內容、意境和形象。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勞動,要求翻譯者自身有著高層面的文學、藝術修養和各種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想像力。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通過自身的能動性勞動,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把自己理解到的原作的內容及精神盡量完美地再現出來,按照自己的解讀追求把譯文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與原文盡可能相近的統一。
翻譯是兩種文化融合交會的過程,如此看來,譯者相當于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梁,需要相當高深的造詣才能游走于兩種文化之間。譯者的藝術價值取向是譯者能動性的一個方面,他可能更認同譯語文化中的各種價值觀念,從而選擇更多的將譯作服從于譯語環境,使之更容易被譯語讀者所接受;或者他更認同源文化,從而傾向于異化的翻譯手段,將原作中的文化風格,藝術取向更多地保留,目的是給譯語文化中的讀者嶄新的感覺,通過翻譯來影響譯語環境中的文化模式。這兩種選擇,也是譯者能動性的另一個體現方面。
譯者首先就是一個讀者,而每個讀者都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讀者將讀到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比對和聯想,能動性地對原作進行意象加工。但譯者不是一般的讀者,一般的讀者通過自身的語言系統與社會經歷,不需要太大的困難,就能夠理解原作的內容和精神;而譯者為了把作品翻譯得準確,必須更加透徹,精確地理解原作,并且從譯語文化的角度對原作進行分析與加工,比較出原
作所反映的文化與譯語文化的差別。這些,都是能動的創造性勞動。
譯者同時又是作者、改寫者與創造者。對于譯語讀者而言,譯者就是不折不扣的作者。作為創作者,譯者在翻譯時需要考慮到源語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色,結合譯語文化的內容,創造出既能被譯語讀者接受,又能體現出異域特色的語言作品,從而真正達到文化交流與融會的過程,而不是毫無特色地將原作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
當然,譯者應該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文化交流作為第一要務。譯者不僅需要有精通兩種語言的技能、對于兩種文化敏銳的洞察力、深厚的文學素養,更需要有哲學層面上的判斷力,方能勝任此角色。
參考文獻:
[1]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查明建,田雨. 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
[3]韓雪峰.讀者的角色——翻譯研究中被忽視的因素[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3(6).
[4]崔永祿.試論中國經典文獻外譯的幾個原則性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
[5]倪蓓鋒.論譯者身份的多重性——以《論語》譯者辜鴻銘為例[J].太原大學學報,2010(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