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景再現”也稱“真實再現”,是通過新聞與藝術的手法再現歷史場景與氣氛。其主要就是電視工作者采取一種虛構的方式,好比影視劇里的扮演的行為方法,對以往或者時過境遷的重要情節進行演員表演,或者運用光影聲效造型重現某一個特定歷史時刻。本文將對真實再現手法應用于電視記錄片中進行分析。
關鍵詞:真實再現;電視記錄片;局部暗示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不斷的向著多元化的道路發展走向。 尤其是以往在電視記錄片中不敢運用的表現手法,到現在是開始使用。“情景再現”就是當前應用最多的表現手法,但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國內紀錄片創作界出現的手法表現之一。“情景再現”也稱“真實再現”,是通過新聞與藝術的手法再現歷史場景與氣氛。其主要就是電視工作者采取一種虛構的方式,好比影視劇里的扮演的行為方法,對以往或者時過境遷的重要情節進行演員表演,或者運用光影聲效造型重現某一個特定歷史時刻。如比較熟悉的電視記錄片《新絲綢之路》、《圓明園》、《1405·鄭和下西洋》和《唐山大地震》等中大量使用模擬拍攝以及三維動畫等形式, “真實再現” 歷史情景的表現手法。我接下來將分析真實再現手法應用于電視記錄片中的表現。
一、真實再現的概述
真實再現顧名思義就是再現真實,與虛構上有本質的區別,在遵循“非虛構”的前提下,一是確保有其人,二是確保有其事。根據歷史留下的各類資料、痕跡,以符合生活邏輯,尊重客觀規的形式律,重現歷史,把握好度,以彌補了影像資料的不足,起到了縫合敘事歷史斷點的作用,創作出非常真實的意境。“真實再現”這種新型創作手法,在電視紀錄片中的出現顛覆了以往紀錄片敘事單調無味、刻板的不足,這樣不但豐富了紀錄片的畫面語言,同時還給予觀眾的觀看欲望的滿足。 我國對于“真實再現” 這一表現手法運用較晚,在80年代時,我國對電視記錄片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創作中,由于沒有現場記錄的影像資料,我們所看到的表現手法就是利用口述的方法去再現歷史事件,配合聲音,圖像資料以及解說詞創作出的紀錄片。而到90年代末,“真實再現” 這一表現手法才得以出現并發展,最著名的是《見義勇為之后》、《忘不了》和《南京的血證》等。
二、“真實再現”的表現手法分析
“真實再現”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非常講究,運用得當,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假設運用不當,違背紀錄片真實性原則,就會適得其反,可以說“真實再現”一定要尊重歷史,力求再現的資料真實。從形式上可以分成三種類型。首先是局部細節的表現與重演,采取使用背影、特寫等表現現實生活的重現,通常是由電視紀錄片里的特定人物,按編導的要求對自己以往的特定真實生活片斷做重演。比較著名的是《北方的納努克》中愛斯基摩人已不居住冰屋了,為了表現愛斯基摩人的風俗特點,弗拉哈迪請納努克一家重演了搭建冰屋的情景。而捕捉海豹時,愛斯基摩人已經開始使用槍械。在片中還是仿照原來的樣子用鋼叉去捕捉海豹。其次是演員扮演,是由演員對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或人物行為進行扮演。常見于公安機關破案重現現場情景,比較著名的是百姓故事中的《萬里洗冤錄》,以及《圓明園》里演員重現了歷代皇帝在萬園之園中的往昔景象。《圓明園》電視記錄片中對于被列強侵略破壞的建筑園林以及圓明園中部分珍寶復原時,攝制組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進行研究、對比,力求恢復當時的歷史景象。在之后曝光的十二生肖青銅器竟和攝制組復原的幾乎相同。最后是相關鏡頭的運用,以實現再現的結果。鏡頭主要是借用空鏡頭、虛影、局部特寫等表現手法,達到講述清楚,交代明白目的。
三、真實再現手法在電視記錄片中的應用
情景再現手法在電視記錄片中的應用,可分為局部暗示、場景重現和戲劇再現三個不同的設計運用。
(一)場景重現
場景重現是對以往重要人物生活活動的場景,以及事件發生的空間背景的再現的一種表現方法。需要注意的場景重現并不是對已逝現實的被動還原,而是對劇情片敘事結構、方法進行自覺借鑒。這種重現也不會刻意去隱瞞擺拍和扮演的形式,有時還會刻意去制造這種表演的痕跡,以展現再現的意圖,更好的使得觀眾明白和接受。情景再現要通過扮演或搬演來恢復真實的歷史環境,可以借鑒劇情片的敘事手法、電視散文和MTV的寫意手段,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前提下來塑造氛圍,調動觀眾的情感參與。如電視紀錄片《圓明園》的場景重現就做的比較好。《圓明園》的歷史事件是讓老百姓刻苦銘心的,為了使得觀眾對圓明園歷史事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編導使用了真實再現的表現手法,復原了文獻資料中記載中的人物形象,對于歷史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這些扮演的人物重現的是背景式的歷史場景,是把以往的情景重現。
(二)局部暗示
局部暗示顧名思義就是選取某一點做暗示,如牢獄例子,就是選取人物活動的某個場景、某些局部、某些細節,不必詳細展示牢獄中的具體環境,也不需要是一個完整的人物或背景呈現,局部暗示只是展示某些局部細節,以暗示和引發觀眾的想象進行“再現”的方法,如鐵窗,抓住鐵窗的一只手,透過鐵窗的一道光和腳鏈聲等方面的局部暗示。 又如電視紀錄片《記憶》中,里面就會常使用局部細節來描述整體的時代特征,又如在《顧維鈞》里為了體現在巴黎和會上他是以中方代表的身份入場,畫面中出現北洋政府時期的官服、民國政治的徽章等鏡頭,反復暗示觀眾1919年巴黎和會上顧維鈞在會上的場景。
(三)戲劇再現
戲劇再現可以分為細節型和情節型兩種類型,細節型的強調的的出于戲劇性再現的需要,對歷史事實的一種戲劇化創造。情節型強調的是當需要再現的內容不是一個細節或者單個場景,而是一條情節鏈,一個非常完整的故事過程時就要進行情節型的戲劇再現。
四、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還有運用特級攝影、3D動畫等高新數字技術來再現當時的情景。如《新絲綢之路》的拍攝,就使用了直升機、動力傘等現代化的高科技設備,進行全方位的拍攝,制作出很多從空中俯視大地的移動鏡頭。創作者在凝聚著現代科技結晶的三維動畫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給予了歷史上盛世長安城、黑水城等已經消失的城市,通過高新數字技術以具體的形象,也給予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延伸以形象而鮮明的標志。可以說利用三維動畫虛構的場景和真實場景相結合,給觀眾留有一個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參考文獻】
[1]陳剛.芻議產業化背景下的電視紀錄片發展問題[J].新聞研究導刊, 2015(08).
[2]彭國華,陳紅娟.以紀錄片《圓明園》與《大明宮》試論“動畫紀錄片”[J].時代文學(上),2010(06).
[3]李世慧.試論電視紀錄片的結構形式及選擇[J].新聞研究導刊,2016(01).
作者簡介:楊楠(1974.05-),男,蒙自市廣播電視新聞中心,(現職稱:編輯,現職務:蒙自市廣播電視新聞中心制作播出部主任),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