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甜甜
摘 要 命中注定在一起的人,不管繞多大的圈依然會回到彼此的身邊,只要最后走到了一起,晚點也無所謂,遇見以后便是攜手一起走,這就是愛情最好的模樣。
關鍵詞 《秋之白華》 觀后感 愛情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秋之白華》講述了1924年到1935年中國革命風起云涌的大時代中,兩個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識青年的斗爭生活和傳奇愛情。導演霍建起談到過這部電影的核心是:“他們因覺悟革命,因革命而相愛,因相愛而勇敢,因勇敢而從容。作為革命者,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作為青年,他們為純真愛情和美好生活投入了全部熱情。十年對于歷史和人生都很短暫,但這段十年的感情留給歷史和人生的影響卻十分長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就是《秋之白華》的潛臺詞。”影片開頭,楊之華說:“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是選擇了一種人生。遇見他,確實是我沒想到的。”革命先烈堅貞、雋永的愛情讓人動容,果然命中注定在一起的人,不管繞多大的圈依然會回到彼此的身邊,只要最后走到了一起,晚點也無所謂,遇見以后便是攜手一起走,這就是愛情最好的模樣。
他們的愛情突破了世俗觀念,卻值得被尊重。楊之華與瞿秋白相識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那是個革命義氣高漲的時代,也是選擇人生道路的時代。之華,先被秋白的才華和思想所吸引,繼而被他所堅守的解放中國的信仰所折服。瞿妻因病去世,一個男人續弦,倒也沒有什么。只是楊之華,她是為了自己所追求的愛情選擇離婚。這種抉擇在現代看來也無可厚非,只是在那個時代要做出這樣的選擇,得承受多大的輿論壓力和面臨多大的風險,只有之華自己能夠明白,但抉擇有多難,愛得就有多深。影片表現秋白與之華愛情結盟的段落時頗為驚世駭俗,秋白選擇陪之華同往,本來大家都以為之華的丈夫會暴怒打人,抑或是趕走,至少是一個尷尬的場景,結果沈劍龍被瞿秋白的高潔人品和人格境界所折服,二人竟然還對了詩。最后沈劍龍與楊之華分手啟事、之華與秋白結為夫妻啟事和沈瞿二人成為好友啟事,居然同時登在報紙上,從側面也表現了秋白的人格魅力。秋白與之華的愛情是突破世俗觀念的,還因為他們是師生關系,但不重要,因為這是一段值得被尊重的愛情。
他們的愛情浪漫唯美,平淡溫馨。影片中許多處都體現了這種溫情,革命固然是血腥的殘酷的,但卻阻擋不了一位丈夫對于妻子以及為一位妻子對于丈夫濃濃的愛。影片中有兩處地方最容易讓觀眾淚目,一處秋白在之華手中蓋了一個圖章,上面寫著“秋之白華”,秋白說:“瞿秋白,楊之華,秋白,之華,秋之白華,秋白之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接著為之華別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胸針——“贈我生命之伴侶”,“想給你的太多,可能給你的太少,甚至連一個平靜的生活都不能給你。”之華答道:“你給了我一個看得見的未來。”帶著真正幸福的微笑。還有一處是二人分別之時的那個雪夜,依依惜別,卻成了最后的見面,浪漫而悲情。秋白更是在內心說了;“我從分手的那一刻就等待著和她的重逢。”只是這一次,他失約了,而且再也不能赴約,穿著之華織的的毛衣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幸福來自兩顆相互連結的心,來自一粥一飯中的清淡滋味,因此即使在動亂年代,他們的愛情依然幸福得讓人陶醉。
他們的愛情建立在擁有共同理想的基礎之上,崇高偉大卻亙古流傳。在之華回述的段落中,表現了楊之華在瞿秋白的影響和感召下不斷成長的過程。他們一心為民族的解放,為人民的解放而努力奮斗,生活雖然沒到顛沛流離的地步,但也隨著工作的變動而變動。每當黨需要秋白之時,之華即使萬般不舍,也不能自私的不讓他去。其實哪個女人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永遠陪在自己身邊,但那只是小愛,之華身上有大愛,她知道自己愛上的正是那個為了革命奮不顧身毫無私心且心懷天下的革命家,她只能放手,然后默默忍受擔心與折磨,同時還要進行自己的革命事業。他們的愛情為現代年輕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們十年相濡以沫,沒有濃烈的情愛場面,沒有轟轟烈烈的山盟海誓,沒有任何物質,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默契,相互的欣賞吸引,這種建立在共同目標之上的愛情最為深刻長久。他們彼此是對方精神的依傍,生命的伴侶。他們在一起就只有十年短暫的時光,而楊之華卻用一生守護這份感情,終身未再嫁。
曾攜手,風雨高樓;知我者,謂我心憂;曾攜手,投身洪流;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因為相愛,他們把每一個最泥濘的日子活出最干凈的時光;因為相愛,即使時局艱難,他們且行且珍惜;因為相愛,他們十指緊扣大步向前,實現人生目標共同成長。驛路策馬,長亭短憩,一回眸,一駐足,就可能是一場相逢。相逢只一瞬,卻需要各自的生命山一程,水一程,風一程,雨一程,馬不停蹄的走很長很長的時間。之華與秋白的愛情是一個極對的相逢,雖然沒有一輩子的廝守,也造就了愛情最好的模樣,讓后人羨慕贊嘆,留下更多的則是感動與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