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患關系緊張是我國當前的熱點社會問題,不和諧的醫患關系威脅著社會穩定。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不能單純依靠醫患雙方二者的力量,政府與第三方組織的力量不可忽視。本文就目前我國緊張的醫患關系和協同治理的背景,對NGO組織介入醫患關系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NGO組織;協同治理;醫患關系;可行性
狹義的醫患關系是指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即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廣義的醫患關系包括醫生以及與醫生有關的所有涉及到醫療衛生服務的群體,與患者有關的所有涉及到患者健康利益關系的另一個群體,包涵以醫生為中心的利益體和以患者為中心的利益體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1]目前,我國醫患矛盾十分突出,已經嚴重影響到醫療服務的質量,威脅著社會穩定。協同治理理論是協同學與治理學的有機結合,本文所指的協同治理是指針對某項議題或問題,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和中立的第三方組織等多個主體,在法律框架內,通過協商、談判、調解等多種方式達成某種合意的過程。是具有特定的原則和機制,能夠對同類事項的處理具有普遍適用性的過程。NGO組織作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第三方組織,能夠發揮其協同治理的功能,力求在患者,醫療服務提供方之間構建協同治理體系,已解決目前醫患矛盾突出的問題
一、醫患關系現狀及其原因
(一)醫患關系現狀
醫患關系緊張是現階段我國醫患關系的最大特點,各醫療糾紛層出不窮,醫鬧事件,傷醫事件頻發,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且這種矛盾有逐漸加劇趨勢,嚴重威脅著社會安定,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醫患信任危機
醫患雙方的信任危機集中表現在患者對醫生、對醫院的不信任。受社會輿論、切身體驗、既往事件的影響,患者往往對醫生及醫院持懷疑與防范態度。在各種紅包事件、拒收拒診等事件的影響之下,在接受醫療服務提供的過程中,患者對醫療服務提供者越來越不信任。
2.沖突事件頻發
沖突事件集中表現為患者由于未能接收到醫療服務或對所接受醫療服務的不滿,而對醫生及醫療機構采取的暴力行為,包括一切對醫生、醫院的人身、財產、人格上進行的傷害。這種沖突事件不僅表現為發生頻率高,而且造成的社會影響極壞。沖突性事件往往伴隨著流血和死亡,給醫方及其家庭帶來嚴重傷害,給整個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3.醫患矛盾加劇
醫患關系矛盾未能得到妥善解決,不作為的處理與社會輿論的影響,醫患矛盾進一步加劇。表現為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加劇以及醫方由于懈怠與懼怕心里產生地對病人的不負責,對醫療行業失望,醫患關系出現惡性循環。
(二)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對稱引發的矛盾
醫療服務市場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市場,醫療服務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醫療服務提供者由于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對病人的病情以及醫療服務的效果相較于患者來說,具有明顯的信息優勢。而患者由于其缺乏必要的醫療知識,在醫療服務提供中,往往處于劣勢。在醫療服務市場中,在患方與醫方的委托代理關系中,這種信息不對稱,極易引發雙方的矛盾沖突。供方往往會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刺激消費,導致醫療服務的過度利用,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患者擔負不合理的醫療費用。
2.醫療服務的特殊性
醫療服務不同于一般的醫療服務,其特性與提供具有特殊性。首先,醫療服務具有無形性,對其價值的估價不能通過估計它的物理狀態進行,且無法再服務發生之前進行。[2]只有當服務發生時,患者才能對其質量進行評估;不可分離性,醫療服務的提供與消費不可分離,醫方在提供服務時要充分重視患者的作用,尊重患者提供的信息和資料;醫療服務的差異性,表現為提供的差異性與服務效果的差異性,醫方提供服務不能保證其一致性,患者在接受同一醫療服務時,其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效果不可能完全一致或不可能完全有效。
3.供方激勵機制缺失
工資待遇低、工作任務重、執業環境差、情緒衰竭,高負荷運轉,醫生職業門檻不斷提高,進修、論文、科研重壓的,使醫生職業激情下降甚至對行業失望,疲憊易怒成為常態。[3]醫方在提供服務時,職業責任感降低,服務態度惡化,服務質量降低,醫患矛盾加劇。
4.醫療體制不健全
城鄉之間,不同級別醫院之間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貧困地區與低收入患者難以接收到良好的醫療服務。醫療體制不健全,患者缺乏接受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進一步加劇醫患緊張。
5.缺乏第三方處理機制
醫療事故的處理,患者權益的維護缺乏第三方機制的介入。患者缺乏了解就醫信息的渠道,醫患雙方缺乏溝通渠道,矛盾處理缺乏第三方處理,患者權益維護缺乏助力。
二、NGO組織介入醫患關系的可行性
NGO組織作為第三方機構,其特征主要有組織性、志愿性、非營利性和自治性。獨立于政府和社會企業之外,不受政府控制只接受其監管,不以營利為目的,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是不可缺少的社會公益組織,承擔的主要是社會公共事務和福利事務。
(一)社會環境的變化
作為最早的社會治理的主體,政府與市場在解決醫患關系的社會事務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功能。但隨著社會環境的多變和越來越復雜,在處理社會事務中,政府與市場的功能得不到完全發揮,存在著政府與市場治理不到位與治理不足。隨著社會公民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國家政府體系和市場企業體系的不完備和缺點逐漸被社會大眾意識到。
(二)政府治理的不足
作為行政機關以及行業主管機關,衛生行政部門以其所固有的特有的公信力發揮著調解醫患雙方糾紛的重要作用。但一方面由于衛生行政部門人員有限,力量不足,能夠調解的糾紛數量不多;另一方面由于衛生行政部門是醫療機構的主管部門,衛生行政機關在調解中能否一貫保持中立性也常常受到社會的質疑。
(三)NGO組織的獨特優勢
NGO因為其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和公共性等特點,因此其介入到醫患關系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國家政府體系、市場企業體系和NGO組織體系在三分法的社會治理模型中融合到了一起,扮演各自的定位角色,各自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平穩。[4]醫療NGO組織作為NGO組織的一種,能夠借助社會慈善的力量,動員和調配市場和政府無法作用的社會資本,通過另一方式提供醫療服務,彌補社會治理的缺陷,實現三方治理的動態平衡。這種治理穩固性和互補性的特點,能夠有效彌補政府與市場的缺陷,彌補治理的不足。
(四)可借鑒的先進經驗
2008年,寧波市引入人民調解機制化解醫療糾紛,在寧波市《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暫行辦法》的指導下,市、縣兩級設置了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簡稱“醫調會”),以中立的第三方身份介入醫療糾紛,自成立以來,成功調解了多起醫療糾紛,減少了不必要的傷害。
2016年,北京市首個由民間組織組建的醫患糾紛調解機構——北京豐臺區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正式成立,解決了原有的醫患糾紛解決機構缺乏公信力、專業知識不足、時間過長、經濟負擔重的問題,其模式與運行機制給其他地區的實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經驗。
三、完善NGO組織介入醫患關系模式的建議
近年來,我國NGO組織發展迅速,自2005年至今,NGO的數量與規模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據2012年我國民辦非企業單位分類統計顯示,全國和地方性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衛生類的總數達到31419個,對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促進了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在基金會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參與到衛生醫療行業中來,共同為我國衛生領域的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但目前NGO組織介入醫患關系未能全面推廣,僅在少數地方有試行。
(一)NGO發展現存問題
1.政府職能未能放開
發揮NGO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政府職能轉變需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首要任務是深入推進簡政放權,下放給市場和社會不該由政府管理和政府管理不好的事,從根本上釋放市場和社會的活力。我國現階段情況表明,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未能全面有效放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的治理缺乏機遇。
2.政策支持不足
我國政府對NGO組織發展支持不足,缺乏政策優惠,在經濟上也缺乏相應的支持。對于協會、商會和官辦NGO組織,政府的策略是鼓勵和支持。對于草根NGO和非正式組織,政府的態度則是不加干預,未能給NGO組織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3.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尚沒有明確針對NGO組織的法律法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慈善法》等中對非營利組織有相關規定,但缺乏專門針對NGO組織設立的法律,此外,限制結社,存在空白,限制競爭,禁止地域分支,取締未登記社團等,都給NGO組織的發展帶來阻礙。
4.社會大眾存在認識誤區
在社會大眾的普遍認知中,NGO組織不能營利,其一切行為與金錢割裂。不存在競爭,只需要傳遞服務其服務被認可,志愿者管理寬松,從事NGO組織沒有前途。
5.醫療衛生領域NGO組織自身發展的局限
NGO組織由于自身的管理與組織能力限制,經濟能力的限制,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對志愿者管理的缺失等原因,自身發展局限。在介入醫患關系,幫助協調處理矛盾時能力不足。
(二)發展建議
1.加強政府對NGO組織的支持
加快轉變職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是目前我國政府的主要任務之一。構建社會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將為市場、社會主體創造平等競爭環境和提供服務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目的。[5]在醫患關系的治理模式中,納入第三方組織,對其提供政策、經濟上的支持,發揮NGO組織的作用。
2.提高社會對NGO組織的認知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民眾對NGO組織的正確認識,促進醫患雙方對NGO組織的了解與接受,形成民眾有困難尋求NGO組織幫助的良好社會環境。鼓勵人們從事NGO組織事業,培養社會成員的服務志愿服務意識。
3.促進NGO組織自身的發展
NGO組織要提高自我治理能力,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加強對自身的管理與提高。尤其要加強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吸納優秀人才從事NGO事業。創新籌資形式,增強自身經濟能力,促進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路穎.非政府組織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4.
[2]劉小洲.合作治理視閾下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D].華南理工大學,2015.
[3]殷向杰.醫患糾紛協同治理研究[D].南開大學,2014.
[4]鐘昌亨.論如何構建新形勢下和諧的醫患關系[J].辦公室業務,2016(13):24-25.
[5]范小葉.基于醫患關系的醫務社工介入醫療體系的模式探索——以天津市醫科大學總醫院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6(18)173-175.
作者簡介:傅金瀾(1996-),女,漢族,湖北省恩施市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公共事業管理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