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規劃界定畜牧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是我國畜牧養殖業業環境污染治理所采取的主要政策之一,為響應國家厲行環保的號召,江西省高安市于2016年對禁養區豬場進行了拆除退養專項整治行動。本文運用“三效一體”的方法,對該專項整治政策進行了探討分析,并對其衍生的問題和現象,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禁養區;豬場拆除退養;環保
一、背景與意義
隨著農畜產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大,與之相應的是畜禽養殖業所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劇。畜禽類污染已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國家陸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增添與畜禽類污染有關的條例。根據三大新政,各地也陸續劃出禁養區。江西省高安市在2016年亦推出了禁養區的政策,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政策推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但總體而言禁養區政策的推行對于高安市的畜禽類污染的治理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研究此次行動也可給該類型農畜產業整治行動的現狀和效益分析給予一些經驗。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政策目標實現情況
依據高安市政府于2016年10月份發布的關于開展禁養區豬場拆除退養專項整治行動的公告,此次專項整治行動的目標為:在2016年12月31日之前,全市禁養區重點區域內豬場及其他畜禽養殖場必須全部拆除退養到位。截止至2016年11月上旬,高安市已經拆除禁養區養殖場535個,面積32.5萬余平方米;在2017年以前,還將對區域內2000余個、面積達130余萬平方米的養殖場進行專項整治。根據現有的不完整統計,本次整治行動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完成情況良好,并已經開始展開第二輪拆除退養工作。
(二)政策產生的影響
1.環境質量
由于高安目前為止大都是中小戶養殖,有些豬場為了節約成本,欄舍結構設計比較簡易,大部分豬場環保設施簡陋或根本沒有環保設施,廢水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到位就直接排向外環境,造成污染狀況嚴重。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土壤污染。污染源主要是豬尿豬糞及豬飼料。二、空氣污染。大量有害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加劇空氣污染。三、水源污染。嚴重時形成酸雨,危害農作物;豬糞豬尿嚴重污染水質,造成江河池塘藻類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產生多種有害物質。四、生物污染。有害微生物隨污水排到環境中從而污染環境。經過對已污染地區的專業治理、未污染地區的專業防范,高安市的環境質量必將有一個質的飛躍。
2.就業結構
隨著此次整治行動開展,農村就業結構即將大有改變。原本留在家中養豬的勞動者,現在不得不面臨著改變。有三種不同的就業流向及其壓力:一是對于繼續留在家中務農,這多為年齡較長農戶,缺少發展優勢;二是走出農村去外地打工,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加大了該群體找工作的壓力;另一方面新生代年輕外出務工人員多因思想的轉變,較難接受傳統外出務工群體從事行業,這也增加了就業壓力;三是自主創業,自主創業前景雖然較大,但養殖戶多缺乏養殖以外的創業經驗,創業失敗可能性較大。因此政府可以幫助養殖戶再就業,這也是高安產業、就業結構升級轉變的一大契機。
3.產業鏈條
每一次豬場整治,都將淘汰一批小型養殖戶,若是將整治豬場持續下去,淘汰小養殖戶也勢在必行,家禽業企業的品牌化、規模化、科技化需要被重視起來。生豬養殖的下游產業,作為一個依附養殖業生存的群體,勢必會出現區域內銷售量的銳減現象,進而導致一批此類經營者的虧損。
(三)公眾參與及滿意度
公眾參與度指在政策制定實施過程中,公眾的了解認識及配合程度。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此次整治行動可以用“嚴苛”來形容,主要有如下因素:1.補貼因素:拆除的補償標準不合理且偏低,政府對于被拆處地的基礎附屬設施,沒有設立補貼款項。2.時限因素:豬場拆遷的寬限期一般最少都要6個月以上,但這次行動時限僅為不到三個月,增加了養殖戶對生豬的處理難度。3.行情因素:在此次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之前,高安養豬產業曾備受打擊,一直到2015年下半年情況才有所回轉。4.生計因素:許多老養豬場是養殖戶多年積蓄的全部家產,現在如果養殖戶生活失去了重要經濟來源,就肯定有養殖戶不愿配合行動。5.范圍因素:這里指禁養區所規劃的地域范圍,在真正實施過程中,存在沒有嚴格按照規定的拆除范圍進行拆除的現象。
三、結論及建議
(一)政策目標實現情況
結論:本次整治行動,目標完成情況整體良好,但是對于某些偏遠鄉鎮,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夠。
建議:1.政府牽頭成立一個由官方和民間協力組成的監督組織,并建立獎懲機制,以增加各地區間推行政策的積極性;2.政府應采取多部門協調聯動的實施方法,相關部門協調聯動,齊抓共管;3.政府可采取對執法人員開展培訓等方式,增強執法人員自身素質和經驗。
(二)政策產生的影響
結論:高安市環境質量大有提升,但是政府對于本次整治行動衍生的關于養殖戶勞動力流向以及下游產業發展的問題都缺少關注。
建議:1.政府對養殖戶家庭生計問題的關注,通過提供再就業培訓、就業崗位等方式,滿足部分農戶的再就業需要;2.政府可以采取同等置換的方式,劃出區域作為規范養殖區,吸納散戶進場養殖,并予以財政補助;3.政府應給下游產業開辟其他經營渠道。
(三)公眾參與及滿意度
結論:在本次整治行動所涉及的區域內公眾參與程度較高,但滿意度還有待提高。
建議:1.在推行新政之前應多了解民情,整理出民意所向,這樣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支持;2.政府和養豬戶一起努力,是解決養豬與環保矛盾的關鍵,政府也應加強環保宣傳,建設環境友好型農村。
【參考文獻】
[1]禁養不止拆遷浪潮又起 未來養豬路在何方[J].今日畜牧獸醫,2015(07):27.
[2]袁延文.湖南省大力防治養殖污染[J].湖南農業,2014(01):13.
[3]本刊輯.江西高安生豬禁養區退養整治有成果[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6(05):40.
[4]劉青.環境管制政策的實施效果評價——以九龍江流域“限豬令”為例[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1(01):21-25.
[5]李煥烈.淺談養豬與環保的矛盾及解決辦法[J].豬業科學,2009(07):38-40.
作者簡介:蔡彥洵,女,江西高安人,北京理工大學,專業: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