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峰
摘要:不同國家遺囑態度分為絕對自由主義和相對自由主義兩種。我國對遺囑自由的限制、不足及修正。
關鍵詞:遺囑自由;限制;必留份
世界各國對待遺囑自由的態度,存在兩種主張:一是絕對的遺囑自由主義,強調遺囑人有絕對自由處分其財產的權利。其理由是:遺囑是遺囑人以自己的意志自由處分其私人財產的一種法律行為,這種處分的法律效力當然延伸至其死后發生,法律不應當加以干預。另一種是相對的遺囑自由主義,即遺囑自由限制。認為財產所有人以遺囑方式處理財產,不得違反法律關于法定繼承人的“特留份”、“必留份”或“應繼份”的規定,應當符合公平原則。
一、我國繼承法對遺囑自由的限制及其不足與修正
(一)我國繼承法對遺囑自由的限制及其不足
我國繼承法賦予遺囑人有訂立遺囑的自由,允許公民可以以遺囑的方式處理自己的遺產,可以變更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和應繼份額,甚至還可以取消法定繼承人的繼承權,將遺產贈予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公民。但遺囑自由也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繼承法》第十九條規定:“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高法意見》第三十七條規定:“遺囑人未保留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遺產份額,遺產處理時,應當為該繼承人留下必要的遺產,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參照遺囑確定的分配原則處理。繼承人是否缺乏勞動能力有沒有生活來源,應按遺囑生效時該繼承人的具體情況確定。”上述規定屬于強制性規定。遺囑取消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繼承權的,不能有效。遺囑人未保留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遺產份額,處理遺產時,應當為該繼承人留下必要的遺產,所剩余的部分,才能參照遺囑確定的分配原則處理。上述規定的立法宗旨是保護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權益,以求法律的公正和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并防止遺囑人通過立遺囑的方式將應當由家庭承擔的義務而推向社會,其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繼承法》過于原則化的規定,使得司法實踐中無法操作或處理案件中違背立法原意。主要體現在:
1.權利主體范圍狹小,僅規定“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享有必繼份。遺囑人只要給法定繼承人(往往是第一順序繼承人)中沒有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保留了必要的份額,則死者生前可對其余的財產作出遺囑處分。這種遺囑處分完全可能超出遺產的半數。如果死者沒有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無生活來源的法定繼承人時,則可遺囑處分自己的全部財產,而無視自己的配偶、子女、父母。既使繼承人缺乏勞動能力但在別人的供養下或者有勞動能力但是沒有生活來源(比如說失業、下崗)也同樣不能得到法律的救濟,這樣不利于保護弱勢群體。這便相當于對遺囑自由毫無限制。
2.份額不確定,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以下稱“必遺份”),“必遺份”所占遺產份額《繼承法》沒有界定,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司法實踐中難以做到執法的統一。這是其一。其二,在給予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必遺份”的特殊保護的同時,其它繼承人的合法權益如何保護,《繼承法》立法上沒有規定,這是一個缺陷。
(二)實現遺囑自由與限制良性互動的意義與立法建議
可以說,我國是當今世界上對遺囑自由限制最少的國家之一,其缺陷也日益彰顯。我國繼承法僅僅規定了公民通過遺囑或者遺贈的方式自由處分自己的財產,而未采用大陸法系國家通行的特留份制度對此自由加以有力的限制,導致了遺囑人在處理財產時隨心所欲。由此可見,完善我國的遺囑繼承法律制度,進一步規范遺囑自由原則,限制遺囑自由,勢在必行。
1.借鑒外國民法典“特留份”的法律制度。“特留份”是指法律規定的遺囑人不得以遺囑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繼承人繼承的遺產份額。《法國民法典》第913條規定:如財產處分人僅留有一子(女),其以生前贈予或遺囑贈予之方式處分財產不得超過其所有財產的一半:如果其留有子(女)二人,其有權以此方式處分的財產不得超過其所有財產的三分之一;如果留有子女三人或三人以上,其可處分的財產不得超過本人所有財產的四分之一。《意大利民法典》第536條規定:“特留份繼承人是那些由法律規定為他們的利益保留一部分遺產或者其它權利的人。他們是:配偶婚生子女、私生子女以及直系尊親屬”。大陸法系的德國和日本等國均有類似的規定。以“特留份”的形式對遺囑自由加以限制,已成大多數國家民事立法的通例。我國《繼承法》雖然以“必須保留的份額”的形式對遺囑人的遺囑自由加以限制,但由于上面己述的原因,遺囑人的遺囑極易造成繼承人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不公平或遺囑人以遺囑的方式逃避本該應由其財產承擔的對未成年人、配偶撫養義務,從而增加社會的負擔。因此,《繼承法》修正時可借鑒外國民法典“特留份”的法律制度。
2.將現行繼承法中的“必要的遺產份額”的范圍擴大到死者的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內,即按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繼承法的做法,使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均享有“必要的遺產份額”,而不問其是否有勞動能力、是否有生活來源。且此種“必要的遺產份額”是死者生前不能用遺囑予以取消。
3.《繼承法》“必遺份”的規定修正為:“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第二順序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將“必遺份”的范圍修正為第二順序繼承人,主要是使遺囑繼承法律制度與法定繼承法律制度加以協調。另外,第一順序繼承人已經有上述“特留份”給予保護,因此也沒有必要再給予“必遺份”。
4.為“必要的遺產份額”設定一個固定的標準,一般是法定應繼份的三分之三至三分之二。對于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法定繼承人的“必要的遺產份額”可以相當于法定應繼份或略高于法定應繼份。
5.明確特留份權利人的救濟權,規定遺囑人采用贈予方式規避“特留份”、“必遺份”的行為無效。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對此,應借鑒外國民事立法限制遺囑人在一定期限的贈與行為,采取扣減制度,切實保障特留份權利人的財產繼承權。如《日本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條規定:“贈與,以于繼承開始前一年間所進行者為限,以前條規定算入其價額。但是,當事人雙方知有害于特留份權利人而進行的贈與,雖系一年前所進行者,亦同。”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均大致作了如此規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九條
[2]《民法通則》
[3]《法國民法典》第913條
[4]《意大利民法典》第53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