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蘭++李俊??



摘要:德國的工業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也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筆者赴德考察、學習了解了工業40的應用以及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根據所見所聞,結合實訓室建設與管理的實際工作,借鑒了受訪的德國企業、學校在建設與管理中的寶貴經驗,對實訓室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工業40 雙元制教育 實訓室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1-0171-02
德國的工業化程度非常高,技術水平特別先進,機械制造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赴德國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師資培訓期間,我們深入曼商用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西門子公司等多個頂尖德國企業的生產現場,了解他們的生產流程以及先進的制造技術在工業40中的應用。
德國不僅工業發達,職業教育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依據嚴格的法律,在政府和各行會的監督指導下,以技能培訓為主,由企業和相應的職業技術學校共同完成的職業教育。期間,我們走訪了慕尼黑經濟管理應用科技大學、杜塞爾多夫應用技術大學、杜塞爾多夫工商會等,了解了他們的雙元制教學模式,感受了他們的教學管理模式。
德國很多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根據本次學習期間的所見所聞,我覺得有幾下幾點可以在實訓室建設與管理中推廣和借鑒。
一、實訓室內加強推廣6S管理模式
德國生產工廠里面的5S管理模式做得非常好。德國的生產車間內標準的畫線,線條顏色分類分明。哪怕一個掃帚、拖把都掛得整齊有序,而不是把它藏著掖著。6S管理就應該從最基本的清潔工具管理著手,讓人感到舒適整齊。
德國曼公司生產車間內,每一個小小的生產環節均要求工作人員簽字,生產流程非常規范。在我校實操車間和實操實訓室內,特別是對那些大型設備和貴重儀器,也可以考慮實施電子智能化管理,結合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實時掌握設備的使用人、使用情況,并實行開放式管理模式,以提高設備的使用率。
德國的生產車間內,不管是丁字口還是十字口,均裝有反光鏡,確保行人路過時能夠及時清楚地掌握周圍人員、機器人、小車的通行情況。我校大型實訓室如機械學院數控加工車間、商學院的物流倉儲實訓室可以考慮增加一些類似的反光鏡,以保證實訓工作安全。同時建議在高校內道路口多安裝類似的反光鏡,保障車輛和師生安全出行。
二、消防意識亟待加強
不論是此次公務訪問的工廠里面,還是培訓教室內,隨處可見擺放有序的滅火器。有的公司培訓室內滅火裝置直接裝在投影儀的背景墻上。以杜塞爾多夫經濟管理應用科技大學為例。圖1為實訓室外的過道。過道墻上多處掛有樓層示意圖,洗手間、辦公室、安全通道等布局信息一目了然。過道外安全通道標志非常清楚,消防裝置已嵌入墻體(圖2)。同時為了便于逃生識別,在上方安裝了一個突出的指示牌(圖3)。此種安裝方式美觀,不占用空間,關鍵逃生時不影響通行。建議我校在建創新大樓的時候可考慮這種安裝以及標志模式,既美觀又實用。
三、采購設備中關注人性化因素
德國的生產工廠、學校以及培訓機構實訓室的大型生產設備均安裝有運行報警裝置,可非常直觀地看到設備的運行狀況。圖4為杜塞爾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的設備,該設備右上角紅黃綠燈柱即為設備運行報警裝置。可以通過看燈的顏色實時辨別設備的使用和運行狀況。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非常強,有污染、粉塵產生的設備上均裝有吸塵裝置,保證了操作者能夠健康、愉快地開展實訓工作。圖5和圖6為德國手工技能中心加工自帶集成吸塵裝置的設備。
這些設備的預警裝置和吸塵裝置都是設備自帶的附件,若市場上沒有此類設備,可以在采購環節把這些需求提出,后期與公司合作開發設計類似的集成裝置,使得實訓環境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四、統籌規劃實訓室內的布線模式,進一步集成管理
圖7、圖8、圖9是我們此次參觀訪問的學校、單位、工廠中所見到的強弱電的布線安裝方式。目前,我校的實訓室內采用的新型網絡布線方式是類似圖8的PVC扣板布線方式。該布線方式較傳統的布線成本高,但是PVC滑槽內部預留了一部分網線,網線可滑動,后期如需移動電腦點位可直接在滑槽內移動面板實現。
我們所參觀訪問的大學實訓室內除了使用強電、弱電外,一些特殊功能的實訓室根據功能需要還增加了液壓管、氣壓管、水管、排氣管等。目前,我校在實訓室建設期主要由后勤負責強電,學院根據各自的實訓室建設需求后期再增加相應的管道,造成了部分實訓室內各種線管、各種管道過多,也不美觀。高校可考慮將類似基建部分歸口,集中建設,一方面節約成本,另外一方面美觀實用。后期如若新建實訓樓、辦公樓可考慮集成處理。
五、充分利用實訓室內的資源,合理發揮其價值
高校實訓室建設應該主要以基礎設備建設為主,確保大多數學生能動手,能操作,讓每個學生能操作,多操作。高科技的設備要有,但是要充分發揮其作用,要讓更多的學生多接觸這些高大上的設備,讓更多的老師在科研時可以用到這些設備。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歷史與現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黃日強,張發祥.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征及優點[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9(3):36-38.
[3]張燕.中德實施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33):19-21.
[4]高松.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5(1):86-88.
[5]余亞微,陸明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J].職教論壇,2016(25):87-9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