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師儀
摘 要 環境心理學自60年代起源以來,已逐漸發展成一個研究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跨科學領域,本文關注的是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固有的心理過程,從心理學的視角解讀了場所對人的意義是什么,人們是如何認知環境的。闡述了營造場所可以從地域文化、人性關懷、氛圍營造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何體現場所的人性化設計。
關鍵詞 環境心理學 心理因素 情感需求 場所 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1環境心理學與“場所”的心理學概念解讀
環境心理學在環境問題的研究上把環境分為了兩個層面:第一層是關注作為行為背景的環境,只有把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才有意義,也就是說,環境決定了行為是否可能、行為的難易程度以及是否會成功。第二個層面上,環境心理學也關注人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著眼于物質環境系統與人的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對環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兩方面進行研究,是一門研究人與周圍各種尺度的物質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場所”滲透在人與人的各項聯系中,與我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我們至少應該明確“場所”的含義。“場所”通常指一個地點、一個住處或者一個所在。詞典中的解釋是:“空間的一個特定部分。被一個人或物品占據的某部分空間。一個特有的或自然形成的地點、情形、環境?!比欢谛睦韺W中,場所的含義則越過了特定的區域界線,延伸到了可標識一個地方的特征或定位,包括與之相關的文化。
2城市環境的場所感營造
場所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它是人們產生歸屬感及認同感的基礎?,F代城市場所特色的創造,應該時刻以有利于人的歸屬感、認同感的形成為目的,這種特點不僅包括環境的物質屬性,也包括難以依靠感官體驗的文化上的聯系,以及環境中的居民在漫長的時間跨度里因使用場所而使之賦有的某種環境氛圍等。
場所感營造包含地域文化的因素。人類文化具有地域性,我國民間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古代也有“南橘北枳”之說,這些都是城市文化地域性的體現,從某個角度而言也揭示了貫穿于地域文化差異中的文化歸屬性,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產生的獨一無二的背景條件。地域文化的脈絡生長在各自的區域,文化附著在環境中并能夠發展出氣質獨特的場所,伴隨時間推移,場所能夠持久地散發自身的文化與精神,使得城市可識別性非常明確。
場所感營造包含環境氛圍的因素。準確的說,氛圍是存在于場所間的抽象物質,有質量的氛圍通常是依靠時間的積累和生活氣息的熏陶,它既是營造場所感的關鍵也是場所中最能引起人們心理感受共鳴的部分。無論是在個體還是在群體環境的氛圍里,人都是氛圍中的重要參與者,這意味著人與環境有著動態的聯系,人影響氛圍的起伏與變化,反過來氛圍也會影響人,其中包括身體健康、行為以及情感。
場所感營造包含人文關懷的基礎因素。環境的設計應該體現人文關懷,盡可能多地重視人的情感,滿足人的基本情感需求。在心理學里,人與環境的互動是一個解碼過程,人從知覺與聯想的方面對環境做出反應,從環境中得到暗示與線索,發現細節上的人性關懷,得到情感上的滿足,這些線索在現代城市環境中外化的體現可總結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環境尺度體現出的人文關懷;另一個方面是場所設施體現的人文關懷。
3城市公共場所的社會效應分析
公共場所是空間與物質實體,同時也是人活動的載體,在現代都市,城市景觀是公共場所的重要體現。城市居民在這些空間活動的過程中,與社會環境發生聯結,由于公共場所的社會性必然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
私密性與公共性的統一。私密性與交往性是人的心理天性的兩個方面,既矛盾又統一。私密性意味著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有選擇地控制何時、何地、與什么樣的群體交往,以哪種方式交往。個人的心理狀態的好壞與生理狀態的好壞緊密相關,私密性與交往性的處理好壞會關系到個體的自尊感與自我價值,對個體的幸福感、焦慮感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受人喜歡的城市景觀必然是私密性與公共性的統一。
公共場所間的人際交流。人有交流的需要,交流可以使信息溝通、思想溝通、情感溝通,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人際交往具有傳遞信息與滿足個人心理需要的功能。交流同時是情感與精神層面的需要,城市本就是交流的場所,對話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現形式之一,這也是城市生命力的所在。
4結語
城市里各種場所的設計目的不是將城市建立成完美的終極環境,城市在發展的過程是活態的不是靜止的,會發生連續變化。這一變化的過程中,身處其中的人投入大量的情感去融入環境,場所的設計者應當更多的考慮環境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以人為本,不斷進行調節,分析使用者們高層次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保證環境自由度與彈性,將城市設計與城市發展相結合,以適應進化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美]保羅·貝爾,托馬斯·格林.環境心理學.2009.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英]霍杰茨(Hodgetts,D).社會心理學與日常生活.2012.第一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