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曾蒸
摘 要 現今,日異月殊、變幻不測的傳媒業與緩不濟急的傳媒人才培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此,面對迫切但卻不能推翻重來的傳媒教育改革,著力于“建立”與“打破”才是改革的最佳舉措。
關鍵詞 媒體變革 傳媒教育 建立 打破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新媒體的推動下,以技術為支撐的信息革命席卷全球,傳媒業在內容原生、傳播模式和交互方式等方面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日異月殊、變幻不測,致使業界對既有扎實基本功,又具備新媒體思維,熟識大數據分析的跨學科、跨文化融合型傳媒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與當今緩不濟急的傳媒人才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傳媒教育的變與不變無疑成為傳媒教育改革的陣痛。不變,無法順應傳媒人才需求;變,又毫無終點可言。因此,當今的傳媒教育更像是門藝術教育,需要把創新作為靈魂,把傳統作為基石,傳媒教育的改革不能簡單的糾纏在變與不變,而應著力于建立與打破,即“立”與 “破”。
1建立交互學習空間,打破固化教學框架
“學”與“教”自古以來本有先后,先“學”后“教”,不“學”無“教”。現今,教育產業化,學生規模擴大,讓原本先“學”后“教”的教育發生了質的變化,大學儼然從學習圣地,淪為文憑頒發機構,同時,教育管理者及教學者為維持其治學地位,不斷為“學”制定規則,并層層監控,致使教學體系越發固化,早已全然不適應媒體的變革。面對現狀教育管理者及教學者應隱退于“學”之后,為“學”建立豐富、自由的互動學習空間。
(1)依托傳統的教學資源,模擬人才需求,整合建立融多學科發展的傳媒資源庫。其中包括影視類、設計類、音樂類、舞蹈類、新聞寫作類、中外文化類、倫理類、法制類、營銷類、統計分析類、計算機類等等相關的電子書籍及作品,同時整理收集傳媒相關經典案例,打破傳統教師傳授方式,把教師資源變成師生共享資源,讓學生可以配合課程自由地找到形象生動的實際案例,增加自己對問題理解的豐富性和全面性,并可以不斷擴展自己的視野,在學習中更多的展現出興趣,發揮自主性。這個項目的實施耗時耗力,剛開始的時候書籍與作品類資源可以通過鏈接學校的圖書館進行其篩選后實現。但傳媒案例的收集、整理會隨著傳媒業的發展而更迭,成為資源庫建立的難點,這就需要與教學管理結合,設計出長效機制。
(2)結合在線教學與面授教學,建立適合混合教學互動的空間,打破傳統學與教的時間。首先,需要減少傳統專業課堂教學的學分核算方式,加大對非課堂教學學分的認定比值,在減負的情況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控時間,自由地去選學跟他們未來工作設計和成長設計相關的一些課程,并自主決定學習的時間;其次,把學科課程的基礎理論部分建立成在線課程,把討論與實踐部分作為面授課程,并建立一套與其相配合的虛擬+現實教學空間,學生們能利用可以自由移動的白板、桌椅及自帶設備,在與教師實現無縫交流的環境下,任意的組合搭配,完成課程的討論與實踐操作,并同步展示與評價。這個項目的實施,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專項經費用于硬件設施及軟件平臺建設及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并且需要不斷提升教師與學生操作技術方面的能力,特別需要提高教師專業實踐能力。
2建立個性化學習環境,打破傳統“規則”訓練
傳媒業對人才的需要無非是三個方面:懂技術,基本功扎實,有創新思維,這看上去簡單,但對現今標準化產出的教育業來說卻困難重重。以扎實基本功教育為例,傳統的傳媒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的一個精通傳授內容制作技巧、方法、原則、規則等,能為大多數人共性需要服務及宣傳主流價值形態的工作者,為傳統媒體提供服務。共性及主流容易建立教學標準,并供較長時間使用,而新新媒體以分眾為基礎,更關注個性需要及多種價值形態的變化,因此,新新媒體業把扎實基本功定義為具有多學科領域及跨文化的深厚積淀的內容提供者及評論者。至此,不難發現,人才培養需要打破“規則”訓練轉向思維擴展“因材施教”,對個體學生制定特定的學習經驗、需要、興趣、愿望或文化背景來設計教育項目、教學方法以及學習支持策略等,并培養他們具備利用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可視化工具呈現內容的能力;演講與溝通能力;計算思維、設計思維、批判性思維、工程思維、系統思維。這個培養計劃的實施面對龐大的學生人數,無疑需要建立一套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自我評定的游戲式鼓勵機制,讓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己為自己設計學習方法及策略。
3建立跨機構合作聯盟,打破校園壁壘
學校的范圍內傳媒教育同處于實踐一線的傳媒業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差距不僅在于制度因素、市場因素和技術因素,還在于學生在學校中很難擺脫自己作為消費者而非生產者的角色定位。要想打破校園壁壘實現創新、創業,只有建立與業界的合作聯盟機制,并在一段相當完整的時間中(例如一個學期)把學生從學校帶到行業中,讓學生在與校園隔離的狀態下,體驗從消費者轉變成生產者的過程。這與醫學院的學期實習比較相似,醫學院在整個學業過程中,至少有兩段完整的時間學生能在其附屬醫院進行輪轉實習。但是,與學科涵蓋全面的醫院相比,傳媒業的每家媒體卻有各自的文化和各種各樣的具體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全媒體行業聯盟實習機構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實踐需求,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談得上創新,只有基于創新的創業才能賦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劉勝男.變革時代,傳媒教育需要更強大的“定力”——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教授[J].中國傳媒科技,2015,03.
[2] NMC Horizon Report2015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 2015. http://www.nmc.org/Pu-blication/nmc-horizon-report-2015-higher-education-edition/.
[3] 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 高等教育版[J].新媒體聯盟出版,2014.
[4] Wang Ruyi. Objective and Method of News-Gathering Education Revolution in the Era of Con-vergence Media[J].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13,03.
[5] 劉丹凌.全媒體語境下高等傳媒教育“共建”現象探析[J].編輯之友,2014,07.
[6] 劉俊.文化·傳媒·青年:臺灣傳媒教育開路人鄭貞銘的教育觀[J].傳媒教育,2012,06.
[7] 汪麗,潘建斌,馮虎元.基于BOYD的高校課堂新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01.
[8] 胡德才.媒介融合時代的傳媒與藝術教育[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