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晨揚
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最早提出了在馬克思思想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的異化理論。馬克思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共產主義思想都是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闡述出來的,因此它一直以來都是被哲學界熱烈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在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剩余價值學說等被馬克思所構建的理論中,異化理論更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馬克思 異化理論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1-0033-02
一、異化及其早期異化思想
(一)異化
異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近代就在此基礎上把其提高到了理論高度,而在德國古典哲學時期更是納入哲學范疇。拉丁文 alienatio就是異化一詞最早的來源,之后演化成現在英文中的alienation和德文中的Entfremdung。早在《圣經》中,就出現了因偷吃禁果而淪落成凡人的亞當和夏娃被從上帝的絕對神性中“異化出去”。人類能夠和上帝相通而產生的狂喜之境是中世紀對異化的定義。而人類的精神和上帝因為原罪有了疏遠,即精神死亡就是異化,這是加爾文在新教時期所認可的定義,這個時候的異化并沒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還只是一個被宗教神學所限制,代表喪失、脫離、疏遠的平凡詞語。隨著人類社會的逐漸發展,近代時期的啟蒙思想家對中世界宗教神學進行批判,豐富了異化的內涵和外延,開始在他們的社會學和哲學作品中使用這個詞語。
(二)早期的異化思想
早在近代前期,異化指的是權力的轉讓,并沒有提高到哲學層次,之后這一詞語才在社會政治學領域中被運用。英國的霍布斯就是最初在政治學領域中運用異化一詞的哲學家。霍布斯表示是人民而不是神給予了國家或君主的權力,這點是很有意義的,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階級對立不可調和的產物是國家,國家的產生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和本質。
異化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并且開始頻繁在政治、道德和經濟中被使用,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首先提出的。盧梭表示在政治方面人們同等待遇的享受是國家得到了其所有權力的轉讓而應有的,而經濟方面的異化則是人們自身的悲劇,是由于他們在私有制之下獲得的私有財產。盧梭認為政治異化又會受到經濟異化的影響而產生,所以只有反對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制度,才能使政治異化被滅除。公平、平等的毀壞和社會的不安定致使人性的歪曲和道德泯滅都是由政治、經濟中的異化引起的,而人們自身的純真和樸實會隨之逐漸消失,不再在意他人利益的得失而只要求自身利益的獲得。所以,轉讓是盧梭的異化含義,而且轉讓者會被轉讓所傷害。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的主要來源
(一)黑格爾的異化概念
從邏輯學、自然哲學到精神哲學這三個哲學的邏輯層次是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提出的。以“絕對精神”作為核心,循環往復的以“絕對精神”為開始又以“絕對精神”為結束,這個整體十分完美的體系就是黑格爾的理論基礎。異化在這個自我存在、自我否定再到否定的否定的“絕對精神”的辯證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關鍵,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就是“絕對精神”被拓寬之后的表現,而這個運動體系的完美運行是需要異化與異化的相互發揚和摒棄來完成的。所以,黑格爾的整個運動體系是能夠自我滿足的,絕對精神是可以自身圓滿的,而這里面的異化思想是擁有自身和理性的唯心主義,一是一元論思想和本源唯一,且在這個基礎之上建立了其異化觀。二是有效的使用辯證法,讓本質意義上主客體間的關系得以在其異化中體現。
(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
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主要在宗教領域內表現其異化思想。費爾巴哈認為感性存在的人是異化的主體,也是其進行研究的基礎,所表述的異化觀是人本主義的。《基督教的本質》中描述了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思想:并沒有真實存在,只是在人們想象中創造出來的基督教中的上帝,他被人們給予了靈動、完美的形象和超出常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人類本質屬性和人類對自己本質上的異化。費爾巴哈比黑格爾有更大進步的表現是:他是唯物主義的異化思想,是以人作為哲學的關注方向。但是費爾巴哈只能從理想中的愛來戰勝宗教異化,只因為他思想中的人不是現實存在的,而是抽象的。
三、馬克思異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異化理論的基本內涵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異化有著不一樣的特征、內涵和時代內容,它是一個歷史概念。馬克思異化理論中解釋主要表示“分離、疏遠”的異化內涵是在人的對象化活動過程中,那些原本屬于人活動的結果和人的東西獲得了獨立性,且取得了能夠限制和統治人的力量,經濟領域是其主要的外延。
馬克思對異化概念的定義是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解和研究異化概念的基礎。他們認為人們作為自然生存中的客體在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而人們也逐漸開始被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工具所操控和支配,這是他們對異化的發生領域和后果來進行研究而得出來對異化的理解。但是馬克思卻不完全認同他們的理論,他認為人類生存和自然、各種需求和供給,他們相互之間是相互依靠卻又相互抵制的矛盾關系,總的來說就是人類和自身發展而制造出來的事物,即人類和自然之間相互的矛盾關系,這就是異化真正的實質。雖然異化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表現形式更多的是控制、支配和統治人類,但是人類在和異化進行不間斷的爭斗中也促進了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因此異化也對人類能夠產生相對的積極作用,它在歷史發展階段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還是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中不可缺少的必然表現。
然而異化和外化、對象化、物化之間是不同的。人和勞動外化、對象化結果的勞動產品在勞動者的勞動對象化、外化之后開始逐漸疏遠、分離,而交換和私有制也在勞動產品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出現,勞動產品的支配權被勞動者喪失,然后只能對其“出讓”,最終就完全分離開來了勞動成果和工人,異化就由對象化和外化轉變而成。endprint
(二)異化理論的形式
異化的四種類型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明確的表述:產品同勞動者的異化、勞動同勞動者的異化、人的類本質同人的異化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
首先是產品和勞動者的異化。不依靠工人的能力,和工人付出的勞動不再是統一的,一種異己的事物就是工人付出勞動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勞動產品和工人之間不再是一種依存的關系,反而逐漸變成了異己對象的關系。所以工人無論再如何努力創造價值,生產產品,使產品更加完美,甚至把自身全部的力量都放到這個自身創造的價值之上,都無法改變他自身逐漸卑微的地位,再也沒有屬于自己的物品,生活和生命也更加扭曲,最終把自己的生命都給予了這個自己創造出來的事物,生產商品付出的勞動和工人自己都成為了工人生產出來的具有價值的產品。工人想要維持自己生存和生活需要就只能被自己的勞動產品所支配。其次是勞動同勞動者的異化。在進行生產產品這個勞動行為異化里面才能真正了解作為生產和勞動總和的產品異化的意義。工人為了生產產品而付出的勞動成為了和工人自身不同的,不能互相依靠的存在,而工人勞動這種行為也是一樣,成為了和工人互相對立的單獨存在。這樣工人付出的勞動就和工人沒有了聯系,工人就無法在自己的勞動過程中認可自己,確認自己行為的正確性,不能自由利用自己的創造性,只能機械地進行工作,無法從工作中找到生活的趣味,在身體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折磨。工人為了滿足自己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就要通過這種已經成為了手段的勞動行為進行強制性的勞動。而工人在進行勞動的過程中甚至于他自身都是不屬于自己的,而是為別人勞動、創造價值的其他人的所屬,工人也就在這樣的勞動活動中逐漸迷失自己。再次是人的類本質和人的異化,即人的自我異化。這種異化是由于產品和勞動者的異化、勞動和勞動者異化所引起的。不一樣的個體相互之間所存在共同性的抽象表現就是類本質,人類生活就應該是人類應有的生活,這樣就叫類生活,人和動物不同的是類存在物,即普遍的、無限的存在物。人類能夠進行自主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活動就是人的類特性。可是在異化的現象中,人的類生活就是為了獲得生存生活需求而進行的由生產勞動形成的手段。所以,人也在這樣的手段中,活動不再是自由自覺的,而是失去了自身的思想和意識。最后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異化。以上三種異化形式就導致了人和人之間異化的產生。人和其他人不再統一,而是對立面的原因就是人類已經首先和自己相對立了。人和自身勞動、產品和自身之間都相對立,那么這樣的聯系也就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相同。
(三)異化理論產生的根源
異化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響才造成的:首先,人的本質和活動決定了異化的存在。《手稿》中馬克思就提出,生命活動的性質是由一個種的整體和類特性表現出來的,人類的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人都能夠以其為標準,并且把內在尺度在對象中表現出來,然后進行生產創造,而不像動物那樣只在它所屬種的尺度和需要的范圍內進行構建,所以,人的構造過程中是依據美的規律來進行的。在這個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人們的創造性活動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參照物的價值尺度而進行的,可是人們活動過程中具有的盲目性、為利益所驅使和自身操作實踐水平不足,都是導致勞動實踐中消極的原因,讓人們的實踐勞動變成了外化的人或處于外化范圍中自我行為的產生,而不再是人們進行勞動實踐確定自我的本質和肯定的過程。因此異化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勞動實踐的消極方面。
其次,異化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分工和私有制。社會活動的固定化是由舊式分工造成的,它固定、限制人們的活動范圍,還把人們的活動變成對立的、不同的力量。異化的消失需要固定的社會分工一同消失,而現在社會分工隨著社會發展是必然存在的,異化也就會因為分工的存在而存在。
再次,資本主義制度使得異化現象加劇。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了解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會造成很嚴重的環境問題,可是他們仍然以環境污染和全人類的利益為代價,為了取得更為可觀的剩余價值而繼續污染環境,這是資本主義制度只顧自身需要和其本質的表現,就造成了異化。
“最后,異化現象隨著世界歷史性活動和全球化發展而更明顯。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地域之間變得‘狹窄,世界市場的力量對人們的活動起到了掌控作用,全球化技術發展的同時,各種類型、越來越多的污染也隨之產生,這也可以表述為異化在人們不斷進行實踐活動中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陳飛.異化與自由——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自由思想探析[J].求是,2012(02).
[2]張一兵.赫斯與青年馬克思:金錢異化本質的異質基礎[J].學海,2012(3).
[3]韓立新.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究竟是不是循環論證[J].學術月刊,2012(3).
[4]周尚君.馬克思“異化”概念的思想史考察[J].人大法律評論,2013(1).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