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開啟正式商業運營至今,只有三年的青云,起跑雖然比亞馬遜晚,但卻將云計算玩轉起來,獲得盈利并且還在籌備上市
新年伊始,國內云計算廠商青云宣布了在2016年營收凈利潤千萬元人民幣的消息,并且在積極準備登陸國內A股市場。創業3年半就盈利,可以說青云向市場證明了云計算在國內的可行性。但在此,云計算一直被當作偽命題,直至看到了亞馬遜成功盈利后,青云才更加堅定了自己所走的路是能夠為企業帶來造血能力的,可以給客戶帶來價值的。
“云計算行業的全球楷模是亞馬遜AWS,摸索了10年才在2015年第一季度實現盈利,給全球云計算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堅定了很多同行的信心。在此之前,包括國內的巨頭也在猶豫,云計算到底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它能否實現健康正向的商業模式并且盈利,畢竟全球做得最好的亞馬遜AWS還在虧損的狀態。”2017年年初,接受筆者采訪的青云QingCloud市場副總裁劉靚如是說。
開啟正式商業運營至今,只有三年的青云,起跑雖然比亞馬遜晚,但卻將云計算玩轉起來,獲得盈利并且還在籌備上市
公有云和私有云兩者各自都有自己的亮點,然而在目前國內市場中,能將兩條業務線同時推動的公司卻很少有。但青云的業務形態中卻包含了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根據自己的云平臺特性,設計定制的硬件——超融合設備。
青云超融合一體機預集成了QingCloud 虛擬化平臺、云平臺管理軟件、SDN 網絡和分布式存儲,通過簡單的增加節點、連線、上電完成云平臺的部署和擴容,可把企業云平臺上線周期從數月縮減到數天。
技術層面上,青云的主要技術是由IaaS、PaaS、AppCenter這三大板塊組成。青云通過技術上的努力,在底層架構上認真地磨煉、探索和投入,讓整體系統的效率變高。
首先,技術實現硬件的使用效率比較高。
其次,底層架構好,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比較高。
最后,自動化程度比較高,青云不需要運維團隊在機房里7*24小時值守。青云現今的工程師只有不到100人,他們負責產品研發、設計、線上維護、工單。通過一個非常高度自動化的云管理平臺,讓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
能夠快速盈利,技術是必不可缺的一項,同時又因為技術,青云的企業服務用戶也在迅速的發展:從金融到保險行業,再到制造業、政府公共事業甚至航空業。可以看到青云客戶行業的構成是非常豐富的,凸顯了近年來傳統行業向云轉型的趨勢,也使能夠看出未來的IT世界里,云計算服務以及云計算技術將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尤其對于新興的、變化的、成長的領域,可能就會看不到傳統IT的身影了。
有數據報告表明,云計算在國內的IT消費占比僅有美國的一半,所以對于青云的“彎道超車”仍存有質疑。
關于這點,青云謙遜說到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前進的。因為青云創始人之一的黃允松在IBM實驗室研究了很多年云計算,很多技術上的“坑”,他都試過,因此也可避免掉,同時還通過研究AWS發展的路徑,在某些程度上縮短了青云自己摸索的過程。除此之外,劉靚還自信的向大家表明了青云能夠沉得住氣,一直按著自己的效率和節奏來發展,所以成本和收入結構很健康,并希望將這份健康一直保持下來。
沉住氣,按自己的節奏發展,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氣質,但是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青云難道就沒有自己要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么?
這個答案當然不是的,在劉靚看來,青云只有3、4年的歷程,就算再怎么努力,也做不了全部的市場。而且同時發展公有云與私有云這兩個業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們有著不同市場特征,不同的市場形態。
實現千萬元營收的青云,盡管避免掉了很多"坑",但仍然還有不少的問題和挑戰伴隨,青云在未來行駛的道路中,是否還會一路平坦,是否能夠披荊斬棘站在云計算的最高頭,還前途未卜。不過從青云的身上能夠看出,云計算技術將會快速普及,市場之間的空白也將快速填補,行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也將更大。但是對于科技而言是發展,對于用戶而言是享受,或許,這就是科技為什么會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