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關「肉身坐佛」追索事件引發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將「文物返還」話題推向了熱點。鑒于該佛像已初步被認定為系上世紀于福建被盜,那么是否即意味著中國可依法將其追回?有關文物返還的國際法律又有哪些內容呢?
《1954年海牙公約》及其協定書
1954年5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海牙通過了《關于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序言聲明,國際利益是一個大前提,文化財產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無論處于何地,都應在戰爭和內亂時期免受破壞和掠奪。
緊接著簽訂的公約第一協定書對文化財產的非法流轉作了禁止性規定,禁止從被占領地非法輸出文物,要求「每一個締約國應在敵對行為終止時,將非法輸出的文物歸還于原被占領土主管當局」,「絕不能作為戰爭賠償而予以留置」。
《1954年海牙公約》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武裝沖突下的文化遺產,而非側重于國際貿易中的文化遺產。同時,該公約中體現出的「文化財產國際主義」思想,也一直受到各方爭論,特別是來自文化財產來源國的質疑。
UNESCO《1970年公約》
1970年11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UNESCO1970年公約》) ,它是國際國內共同處理走私和/或盜竊文物「非法」國際貿易問題的基石,也是來源國開展文物返還運動的重要法律依據。
在UNESCO《1970年公約》頒布之前,已有其他類似的先驅公約出現,包括:1933年美洲國家第七屆保護可移動古跡的國際會議的第14項決議;國聯于1933年、1936年和1939年起草的三個公約(最后一個名為1939年《保護國家歷史、藝術文物收藏的國際公約草案》); 196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的建議案》,等等。
一旦簽署了UNESCO《1970年公約》,即意味著一個市場國承諾放棄繼續進口來源國(同時也為公約締約國)的某些文化財產。為什么要這樣做?公約的序言列出了一系列條件,或多或少與國際行動相關,其核心是:「考慮到文化財產實為構成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一大基本要素,只有盡可能充分掌握有關其起源、歷史和傳統背景的知識,才能理解其真正價值。」
若已知某考古文物或古代藝術品盜自某博物館、宗教或非宗教公共紀念館或類似機構,各成員館則不得收藏。此外,若已知某考古文物或古代藝術品出自官方考古發掘,或曾以違反來源國相關法律規定之方式轉移,則各成員館不得收藏。
——UNESCO《1970年公約》第7條b款
在此條中,受保護的文物/藝術品被限定為「盜自某博物館、宗教或非宗教公共紀念館或類似機構」,因此,有專家表達了擔憂,認為這可能會影響該公約在「肉身坐佛」事件中的適應性。
UNESCO《1970年公約》對于文物返還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例如上條,很明顯,這縮小的公約的保護范圍)。本公約多被認為不適用于被盜文物。非法文物商人利用法律漏洞,把被盜文物拿到市場上交易,洗成干凈的、合法取得的文物,對公共或私人藏品構成極大的威脅。這些不足直到UNIDROIT《1995年公約》通過后才得以改進。
UNIDROIT《1995年公約》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UNIDROIT)于1995年通過《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以下簡稱UNIDROIT《1995年公約》)。該公約的適用范圍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請求:一是國際范圍內返還被盜文物的請求;二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在國際范圍內歸還違反締約國文物出口法律運出國境的文物的請求(公約第1條)。
根據本公約精神,非法發掘文物,或者非法占有合法發掘的文物,符合發掘地所在國有關法律認定的,應當視為盜竊行為。
——UNIDROIT《1995年公約》第3條第2款
被盜文物的持有者應當歸還被盜文物。
——UNIDROIT《1995年公約》第3條第1款
締約國可以請求另一締約國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命令歸還從請求國領土上非法出口的文物。
——UNIDROIT《1995年公約》第5條第1款
自從1970年《UNESCO公約》頒布起,來源國的注意力就轉移到「文物返還」的問題上來了:將文物歸還到原屬國(或者是歸還到制作這些文物的人的后裔所在的國家;或者是歸還到文物的原本所在地或是文物最后被遷出的國家)。從1973年起,聯合國大會通過一系列決議,呼吁將文化財產歸還于原屬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8年成立了促進文化財產歸還原屬國或返還非法占有文化財產政府間委員會,1983年歐洲理事會議會通過「歸返藝術作品」這一決議。 轟轟烈烈的返還運動進行的前提是1970《UNESCO公約》的一個合理延伸:文化財產屬于來源國,那些目前收藏在國外博物館的藝術品和收藏品,本不應該在那里(而是掠奪、殖民強占、盜竊、非法出口或剝削的結果),理應被返還至原屬國。
而在此「肉身坐佛」事件中,受到締約方(荷蘭議會沒有批準《1995年公約》)、追溯力、時效性等多方因素的制約,中國能否成功追回佛像尚不可知。無論最終通過何種方式解決此問題,都將對今后的文物返還活動產生影響。
各國只有在國家和國際層面上進行密切合作,才能有效保護文化遺產。
——UNESCO《1970年公約》序言
延伸閱讀:
1. 《由「皿方罍歸湘」關注「文物返還」: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及其他文獻》
(在本微信號回復「0320」即可閱讀)
2. 《國家文物局啟動追討被盜肉身古佛 荷蘭已突然撤展》
(在本微信號回復「150324」即可閱讀)
參考書目:
1.《帝國主義、藝術與文物返還》,約翰·亨利·梅里曼編,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2. 《文物返還法制考:從中國百年文物流失談起》,彭蕾著,譯林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3.《思考埃爾金大理石雕》,約翰·亨利·梅里曼著,李潔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