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幅作品?大師的名作好在哪里?為什么這幅作品意義非凡?這幅畫想說明什么?這些問題似乎是博物館入門者最常掛在嘴邊的疑問。大都會博物館為觀眾準備了一次非同尋常的導覽,請來當今全球最為優秀的藝術家們為觀眾進行作品解讀。藝術家的眼光獨到、精準、細致入微,他們將以專業的視角和平易近人的語言分享自己的觀展體驗,帶領觀眾走入藝術家眼中的藝術殿堂,解讀大師眼中的經典之作。本期,徐冰教授將帶你解讀法國杰出藝術家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作品。
其實我也畫過很多風景畫,我并不很喜歡畫人物,因為人物過于具象和明確。人們經常忽視身邊的日常景觀,但它們卻記錄和見證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
大多數城市居民看到米勒筆下的這幅作品時可能會想:“哦,這是在描繪鄉下人的生活。”但這幅畫對我而言,卻不單單如此——它將我帶入畫面所描繪的情境之中,讓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經歷和記憶——我也曾在農村呆過3年。
我是在中國接受的美術教育。在校繪畫訓練的一部分就是去一些偏遠的郊區或工廠寫生,和工人、農民住在一起,體驗他們的生活狀態,從而進行藝術創作。
米勒作品中有一點十分值得我欽佩:他對人物、動物、草垛和農舍都一視同仁,小心翼翼地用心刻畫每一處細節。從中,我們不難察覺米勒對于農場生活和農民勞作者所流露出的熱情和尊重,而這種感情歸根結底是藝術家本人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和尊崇,這來源于米勒對它們的領悟、理解和真情實感。
在米勒的作品前,這些動人的風景仿佛都被注入了某種情緒。你會被帶入畫面之中,宛若感受到了即將到來的變化——在秋季,農民必須在大雨來臨之前完成所有收割——大自然瞬息萬變,畫面中黑云即將襲來,如果你了解農村生活和農業耕作的節律,那你也一定會和畫面中的農民一樣感到黑云逼境的壓抑,分享他們的焦慮和擔憂。
而與之對應的,畫面遠方的農舍卻依舊在純凈而溫暖的晚霞之下靜靜守候。將溫馨的田間生活與農民耕作的辛苦并置在一幅畫中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這種將人和自然環境緊密相連的主題在當時并不常見。
之前的藝術作品,很多都基于人與神的主題,或者描繪權貴階層、政客肖像或沙龍聚會。而米勒與其他畫家不同,他選擇另辟蹊徑,把農民、或是一個普通的人物形象帶入畫中。而這些農民是真真切切的鮮活生動的農民,就如同我們與之生活在了一起一樣——在我看來,這種體驗和經歷,正是藝術家本人把自己、畫作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這才是米勒的風景帶給我們的真諦。
《草垛:秋天》(Haystacks: Autumn)背景知識:
這幅作品是米勒1868年受實業家弗雷德里克·哈特曼(Frédéric Hartmann)委托所創作的四季系列作品之一,藝術家在接下來的7年間一直有意識地斷斷續續地進行創作。該作品描繪的是秋天的農場,豐收之后拾穗人離去,只留下羊群自在吃草。草垛后面可以遠遠看到夏伊平原(Chailly)和巴比松(Barbizon)村落的屋頂。
畫面中可以循跡到米勒晚期繪畫風格的特征:藝術家有意識地將部分紫粉色底色暴露在畫布之上,用筆放松自如,留下些許速寫般的原始痕跡,畫作底稿若隱若現,尤其在勾勒草垛和羊群的時候格外明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