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小學二年級的觀眾對“什么是博物館”這一問題給出如下集中回答:
“一個很大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了解到很多東西。”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個可以在里面學習的建筑。”
“一個我們既可以學習也可以玩耍的地方。”
“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擺放整齊的東西。”
——援引自朱蒂·奧托,1979年
要想使兒童喜愛兒童博物館并以參觀兒童博物館為榮,那么就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這(兒童博物館)是為他們而創建的,即在兒童博物館,所有的計劃都要把兒童放在第一位。
——安娜·比林斯·蓋洛普,1908年
兒童博物館的起源
19世紀的教育家認為“童年時期”是人一生當中非常獨特的發展階段。約翰·杜威是美國一位頗具影響力的教育家,他曾經研究兒童的教育需求。他的“模范”學校計劃包含在校園圍墻之內建造一座學生博物館。美國的一些博物館創建了博物館學校,在這些學校里,講解員可以給學生們傳授知識,并在類似實驗室的場地中指導學生如何做實驗,另外,當地學校系統也會安排老師去博物館工作。其中所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玩”就是孩子們的“工作”。
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以及史密森博物學院等知名博物館早期都設有“兒童展廳”,兒童博物館正是起源于這些“兒童展廳”。塞繆爾·皮爾龐特·蘭利在1887年到1906年之間擔任史密森秘書,雖然他是一位航空工程師,卻在史密森創建了第一個兒童展廳。他認同“知識始于疑惑”這一理念,并在設計展柜之時特意放低展柜高度,以便兒童觀眾參觀,此外還去掉了之前常見的那些科學標簽。他指出,兒童博物館展覽所遵循的原則是:“吸引兒童觀眾,為他們提供娛樂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偶然給他們以指導,讓他們獲取新知識。”
兒童博物館的美國模式
1939年,美國博物館協會主席勞倫斯·韋爾·科爾曼以如下方式對兒童博物館進行分類:
(1)學校博物館,由個體兒童博物館學校管理;
(2)學校系統的博物館,由教育委員會管理;
(3)兒童博物館,由理事會管理;
(4)附屬于某一主題博物館的兒童博物館。
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里的孩子們
無論兒童博物館的起源如何或它們附屬于何種機構,它們的宗旨都是一樣的,即滿足兒童觀眾的需求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的curator安娜·比林斯·蓋洛普如此闡釋兒童博物館概念:
一座兒童博物館可以讓孩子們受益巨大,并且有效地促進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必須讓兒童感覺到,兒童博物館是為他們所創建且因他們而存在的;兒童博物館的所有計劃都應該首先考慮兒童,即把他們放在第一位。孩子們必須感覺到整個布置都是為他們而設計的,并且提供給他們的都是最好的東西,因為兒童博物館深信兒童們有能力來使用這一切;他們能夠參觀所有的展廳,并且永遠是受歡迎的參觀者,而不是侵入者。
這個原則說明,僅僅在一座博物館內創建兒童展廳是遠遠不夠的。兒童博物館的誕生不僅僅只是博物館的延伸或擴展,它們自身就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機構。
兒童博物館是博物館嗎?
埃萊娜·厄曼·古里安曾擔任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展覽中心的主任,她寫道:
我不喜歡“博物館”這個詞,因為我們這個機構不僅僅只是一座博物館;我也不喜歡在它前面加上“兒童”這個詞,因為我們接待的觀眾不僅僅只有兒童觀眾。
持有這一觀點的不只古里安一人,很多新型兒童博物館都采用新穎的名稱來吸引觀眾,而不再使用那些“古舊的”名稱。這些新穎的名稱多種多樣、令人驚嘆,它們包括Eureka(“發現之地”,英國哈利法克斯市)、“魔法小屋”(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發現港”(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少年藝術家”(美國佛羅里達州戴維縣)和“請觸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發現之地”,英國哈利法克斯市
20世紀70年代早期,彼得·馬爾齊奧參觀兒童博物館,隨后指出:
坦白而言,我發現兒童博物館不屬于我所界定的博物館范疇,它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依我看來,它們頂多算作是一種令人驚奇而興奮的、巨大而昂貴的教學機器,有時候還能夠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Please Touch Museum(“請觸摸”)里的鋼琴走道
如今兒童博物館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我們不禁要思考:如何評價兒童博物館在博物館性的定義中所處的位置?如果兒童博物館也是博物館的話,那么它們是否應該把重心放在為公眾闡釋(或講解)展品和標本之上,而不是將重心放在為青少年提供引人入勝的互動活動之上?這兩個重心是否互不相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