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 悅
強黨建 優服務 消“空殼”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 悅
“通過三年的努力全部消除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這是《石阡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案》下達到縣域18個鄉鎮310個村(社區)的戰略目標。
發展村級集體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既是發展問題,又是民生問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已成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第一要務。
石阡縣以“強基興業促穩惠民”工程為抓手,夯實基層戰斗堡壘,優化組織建設,延伸服務觸角,將“民心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石阡縣山多坡陡,如何將閑置荒山草坡、低水平耕種田土從沉睡中喚醒、盤活?如何發揮基層黨建力量,喚醒農村的發展動力?“以村集體經濟發展為杠桿,探索實踐村集體、村民、貧困戶三方抱團發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孕育而生。
位于石阡縣西部的本莊鎮涼山村,曾經是一個山荒、路荒、灶頭荒的地方,“經濟條件稍微好一點的農戶,就搬到鎮上去住,留下這樣一個‘空殼村’,看到荒蕪、棄耕的土地,真的很心痛。”涼山村黨支部書記李文安說。
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確定發展集體經濟的目標后,如何說服農戶加入就成為了涼山村村支“兩委”最大的工作,“大家一開始都十分謹慎,對于發展村集體經濟都有一些疑惑。”李文安說,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以李文安為代表的村支“兩委”成員在給村民做工作的同時,也身體力行地加入到村集體經濟當中。

涼山村茶葉種植規模達2300畝,實現人均2畝茶的目標,創收130萬元。(石阡縣委組織部供圖)
今年1月,涼山村村集體經濟現場分紅180萬元。這一分紅總數,是上年60萬元的三倍,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從貧窮落后的“貧窮村”變成了今日的“小康村”。
和涼山村一樣,在基層黨組的帶領下嘗到集體經濟“甜頭”的還有楓香鄉地古屯村。2016年,在省農科院派駐第一書記張錦華的幫助下,地古屯村結合資源優勢,確定發展中華養蜂養殖項目,成立了“蜂香養殖專業合作社”,同時將養蜂點周邊荒山荒地進行流轉,發展果蔬種植,地古屯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正逐步由單一結構向多元化機構轉型。
作為戰斗堡壘的基層黨支部,涼山村和地古屯村的村支“兩委”在帶領村民走向村集體經濟的道路上發揮了重要的力量。為了鼓勵村干部帶頭發展村集體經濟,石阡縣把發展集體經濟提成作為村干部基本報酬結構之一。在今年的村(居)兩委換屆選舉中,優先將致富帶頭人選進村級班子,增添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行家里手”。
經過一年的努力,石阡縣村集體經濟發展初現成效。(責任編輯/顧海凇)
點評:
石阡在開展三農和基層黨建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十分明顯,尤其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開展精準扶貧的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方面值得挖掘。——全國基層黨建研究中心調研部主任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