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蘇江元
生態文明貴州建樹引盛贊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蘇江元
當前,貴州正在實施綠色經濟倍增計劃,推動旅游業“井噴式”增長,促進綠色農產品“泉涌”發展,不斷增加優質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讓綠色紅利惠及人民。
“既要‘論’,更要‘干’。”在生態文明試驗區貴陽國際研討會上,當國際國內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探討全球未來生態命運時,貴州正圍繞首個“生態日”扎扎實實地做好落地文章。省委書記陳敏爾、省長孫志剛帶頭巡河,通過“河長制”進一步推動“水清河潔”,全力打造“綠水青山”,筑牢“兩江”上游屏障,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建樹,得到英國前副首相約翰·萊斯利·普雷斯科特高度贊揚,他說,在“京都協議”和“巴黎協議”后,全球在生態和低碳建設上,“貴陽協議”可以達成國際共識。
6月18日,貴州生態日,省委書記陳敏爾、省長孫志剛率領全省1430名分級“河長”開展大巡河活動。
上午十點,在榕江縣古州鎮頭塘村查看都柳江水質時,貴州總河長陳敏爾得知都柳江流域水質已達到二類標準時,一邊肯定點頭,一邊囑咐隨行的分級河長:“治理河道要堅持長短結合、綜合治理、分類施策,有針對性地解決污染及工程設施問題。”
同時,貴州省的另一名總河長、省長孫志剛帶領烏江分級河長在遵義市播州區烏江渡口開展巡河活動,他要求各級“河長”盯緊沿岸的生產生活污水排放點,決不能讓污水流入烏江。
“治理好貴州水的意義非常重大,直接關系到長江和珠江下游的水質安全。”參與巡河的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境內河流密布,65.7%的國土屬于長江流域,34.3%屬于珠江流域。
這是貴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舉措。2016年9月,貴州省人大常委會決定將6月18日設立為“貴州生態日”。在“生態日”大巡河行動中,貴州對省內100條重點河流開展重點執法檢查“清暢整治行動”,在全省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1059條河流開展“清岸清水活動”,同時聘請萬名河湖巡查保潔員,力求河流水清、岸綠、河暢、景美。
貴州下大力氣打造“水秀”的同時,綠色貴州三年行動計劃穩步實施,有力保證了“山青”。到目前為止,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2%,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過96%。
“過去,由于過度砍伐,沒了樹木的保護,水土流失、石漠化日益嚴重。”在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辦公室信息處處長劉躍輝看來,作為典型的喀斯特地區,貴州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貴州省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前,面臨著植被破壞、石漠化嚴重、經濟窘迫等多種困境。
“貴州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勇在生態文明試驗區貴陽國際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時說,貴州在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總結出發展綠色經濟、建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筑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的“五個綠色”,推動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大開發五個結合,為貴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能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湄潭縣湄江鎮金花村,是最早規模化種植茶葉的鄉村之一,賣茶的同時,當地村民和村委發揮茶樹的生態優勢,組建七彩部落鄉村旅游公司,茶旅結合,人均收入超過15000元。在湄潭,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萬元,小康實現程度達92%,是全省城鄉差別最小的縣之一。
“農民已經通過既能綠化、又能致富的茶產業吃上‘生態’飯。”貴州省農委常務副主任胡繼承說,近年來,貴州以好生態生產的優質“干凈茶”供不應求,目前全省茶葉種植已達700萬畝,種植面積全國第一,66個種茶縣直接帶動200萬農民增收致富。
在茶葉之外,貴州堅持生態投入,在綠色農產品領域已經得到回報,如威寧土豆、水城紅心獼猴桃、關嶺火龍果等生態蔬菜和水果,已經形成規模和品牌。目前,貴州綠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生態畜牧、茶葉、蔬菜、精品水果、中藥材等主導產業,其中,辣椒、薏仁米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前列。

貴州堅持精準改革、精準施策,種好“長青樹”,栽下“搖錢樹”,加快形成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的制度體系。圖為黔東南州榕江縣三寶侗寨一角。(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
“生態產業正在釋放綠色‘紅利’。”貴州省發改委副主任張美鈞說,貴州正在全國率先實踐并享受綠色紅利,在生態文明制度、綠色產業等方面快速推進經濟發展,人民群眾在其中得到實惠。
張勇對貴州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經濟發展理念比較贊賞,他說,貴州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節能環保型的“四型”綠色經濟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
當前,貴州正在實施綠色經濟倍增計劃,推動旅游業“井噴式”增長,促進綠色農產品“泉涌”發展,不斷增加優質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讓綠色紅利惠及人民。
尤其是在脫貧攻堅事業,貴州堅持精準改革、精準施策,種好“長青樹”,栽下“搖錢樹”,加快形成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的制度體系。
在國際合作和開放上,英國前副首相約翰·萊斯利·普雷斯科特說,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正在為全球低碳發展做出貢獻,在探討的基礎上,全球迎來“貴陽協議”。
“在中國,從生態文明角度去關注經濟的增長,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新的理念轉變。”約翰·萊斯利·普雷斯科特說,在“京都協議”和“巴黎協議”外,在中國,貴州所做的工作可以迎來“貴陽協議”,而且“貴陽協議”更有希望應對氣候變化并形成國際共識。
約翰·萊斯利·普雷斯科特分析說,要解決全球貧困與經濟增長問題,必須首先在氣候變化方面找到一個持久的解決辦法,而“貴陽協議”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達成共識的有利平臺。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如何承擔相應的責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主席、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秘書長章新勝說,貴州需要同時解決好“接地氣”和“接天線”問題。前者更偏向于內部經濟發展,而后者要始終關注全球重大局勢和全國大事。人類以后的大趨勢,是必須攜起手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應對各種生態、環保問題,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眼前的大事,則是補齊全面脫貧、生態環保兩塊短板,到2020年全國實現同步小康。
談及未來,省委書記陳敏爾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說,貴州將聚焦建設綠色屏障、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生態脫貧、強化法治保障、深化交流合作、開展改革試驗,通過先行先試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生態新則文明新,生態衰則文明衰。”陳敏爾說,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中央賦予貴州的戰略任務,是貴州的光榮,更是貴州的責任。貴州將緊扣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更加注重追求物質富、精神富,更加注重彰顯自然美、人文美,讓貴州山水顏值更高,讓貴州大地氣質更佳。
省長孫志剛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保護好貴州的綠水青山。
在深化交流合作方面,貴州將堅持既要“論”起來,又要“干”起來,與時俱進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實干中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持續傳播生態文明好聲音,擴大綠色發展朋友圈,構建大生態合作共建機制,有效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助推地方綠色發展。(責任編輯/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