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河自治縣突出重點精準扶貧"/>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_楊 敏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文葉飛
精準幫扶甩“窮帽”
—— 沿河自治縣突出重點精準扶貧
文_楊 敏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文葉飛
沿河自治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產業扶持、易地搬遷、駐村幫扶等舉措,精準幫扶甩“窮帽”。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一口刀村退休村干部田應河的二兒子去年易地扶貧搬遷到碧江區,孫子順利進入市區學校讀書。他對此贊不絕口:“如今黨的政策好,處處為困難群眾著想,不僅幫助我們拓寬了增收致富門路,還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
這是沿河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推動定點包干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面對脫貧攻堅的壓力和挑戰,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產業扶持、易地搬遷、駐村幫扶等舉措和‘脫貧攻堅·春季攻勢’階段的強勢推進,奮力引導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路上‘加速跑’,精準幫扶甩‘窮帽’。以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舉全縣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沿河自治縣委書記任廷浬說。
初夏時節,走進中寨鎮楊坪村金刺梨基地,近50厘米高的刺梨苗綠葉滿枝,一派生機。10多位村民或除草、或施肥,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政府幫我們引進企業,建設基地,扶持我們入股發展刺梨種植,我們一定要加油干,爭取早日脫貧。”在基地勞作的貧困戶田茂花自信滿滿。
沿河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幫助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關鍵,牢牢樹立“大生態”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茶、生態畜牧、生態果蔬、生態中藥材以及“互聯網+”五大產業。
目前,沿河已成功申報“中國古茶樹之鄉”“中國茗茶之鄉”。按照“集中連片、示范帶動、優化布局、規模發展”的原則,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大戶帶動等模式,建成塘壩、新景、客田、黃土、譙家5個萬畝茶鄉及24個千畝茶村,76個百畝茶戶。今年新建茶園面積1.02萬畝,全縣春茶產量達2653.23噸,產值4.256億元,茶項目區農戶戶均增收5247元。
同時,縣南部鄉鎮以努比亞山羊、北部鄉鎮以沿河白山羊為主導的生態畜牧業蓬勃發展。2016年引進貴州省努比亞集團有限公司,探索“5+1”養殖模式和“1+9”利益聯結機制,帶動23個專業合作社、250戶貧困戶共同脫貧。截至今年5月,全縣共出欄生豬10.2萬頭、肉牛8436頭、山羊7.2萬只、家禽30萬羽,肉類總產量1.2萬噸,水產品產量近30萬噸。
依托“沙子空心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商標品牌,突出高山冷涼、烏江河谷季節溫差等特點,采取政府主導、公司牽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土地入股分紅的“三金”模式和“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基地、合作社+農戶、企業+大戶+基地”等模式,大力發展精品水果和蔬菜產業。截至目前,全縣精品水果種植面積達13萬畝,投產果園面積6萬畝;種植蔬菜12萬畝,新建食用菌基地1000畝,新建城市保供蔬菜示范基地1000畝。
依托良好的自然優勢和生態優勢,新建藥賞兩用玫瑰種植基地3000畝,金絲黃菊種植基地1200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2萬畝,輻射帶動11個鄉鎮35個村2500多戶貧困戶。
此外,堅持以電子商務為主要平臺,探索“互聯網+農業+旅游”等模式,實施電商示范引領、農村電商星火、人才成長、基礎配套、主體培育、平臺建設、品牌打造、金融扶持、電商扶貧、電商眾創10大電商工程,加快推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電商平臺建設,建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沿河服務中心正式運行,60家村級農村淘寶網店同步開業。
一系列產業發展,沿河人均年收入將提高5000余元,帶動5萬多戶、近萬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我們不花一分錢就搬進了裝修好的新房子,還租了個門面做生意,子女上學也方便,感謝政府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中寨鎮大宅村大土組村民田茂剛說。
沿河60%的自然村寨分布在圪梁上、溝岔里,25%的村組不足100人,村民增收難、讀書難、看病難、吃水難、行路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象屢見不鮮。
全縣結合實際,采取政府主導、農戶自愿、村民代表大會評議、支部村委研究、村內公示、鄉鎮審核及公示、縣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批等步驟,確定“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579戶44203人。
堅持“積極穩妥、尊重意愿、分類施策”的原則,對貧困戶集中搬遷安置實行“三靠近”,即靠近產業集聚區、靠近產業基地、靠近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區域,確保貧困戶遷得出、有收入、能脫貧、快致富。同時,巧打“組合拳”,積極探索“易地扶貧搬遷戶+”模式,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特色農業產業、新型城鎮化、園區農旅一體建設等相結合,實現一舉多贏。
在與特色農產業結合上,采取“易地扶貧搬遷戶+合作社”發展模式,讓搬遷戶通過就近務工、入股分紅等實現脫貧致富;在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上,把“建房、搬遷、就業、保障、配套、退路”作為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搬遷房按土家族特色灰派建筑風格進行建設,同時配套文化活動廣場、衛生室、公廁、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和排水、街景綠化、亮化等項目,推動城鎮化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在與園區農旅一體結合上,引導和扶持貧困群眾從事農產品加工、商品經營、餐飲、運輸等二、三產業,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就業。
除了科學選址,將每一個安置點建在集鎮商貿中心和產業基地外,沿河結合中央、省、市相關規定,出臺系列惠民政策,免費對搬遷群眾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全縣目前已完成就業扶貧貧困人口登記104191人,實現就業27963人。
截至目前,沿河第一批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838戶已全部搬遷入住;第二批6個安置點已完成主體工程,6月底前可實現928戶4218人全部入住。此外,今年還將跨區域搬遷到碧江區250戶1231人。

沿河自治縣按照“集中連片、示范帶動、優化布局、規模發展”的原則,建成5個萬畝茶鄉及24個千畝茶村。圖為農戶在新景鄉生態茶園采摘春茶。(沿河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脫貧攻堅,金融活水是關鍵。結合縣情和農村‘三變’改革,沿河堅持以政府為主體、產業扶貧為平臺,在大力推廣‘精扶貸533’模式和大力創新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模式基礎上,率先在全市推廣‘農保貸’項目,讓更多貧困戶、村集體和企業受益。”沿河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何支剛說。
加大與農信社、貴陽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接協調,設立沿河貴銀黨建扶貧發展基金管理中心。目前已與貴州銀行、貴陽銀行建立民生基金10億元、扶貧基金28億元。
今年以來,沿河累計發放“精扶貸”3498戶1.7億元,其中入股企業2990戶1.4億元,用于自身發展508戶3000萬元;第一批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9601萬元,主要用于產業發展、精扶貸貼息、村集體經濟、中藥材發展、技能培訓等,特別是針對該縣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1285戶,按每戶5000元量化到戶。
同時,大力推行“農保貸”項目,對符合貸款要求的涉農企業最高可授信500萬元,最低1000元,貸款期限最長60個月。截至目前,“農保貸”累計放款惠及企業和專業合作社15家,金額2100萬元。
此外,沿河還堅持扎實推行教育精準扶貧、健康扶貧等“一站式”舉措,建立縣領導聯鄉包村、縣直單位駐村幫扶、黨員干部聯村包戶層層負責制度,從縣直單位和鄉鎮(街道)選派一批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立駐村工作隊,扎根一線。
截至目前,駐村工作隊共為群眾提供惠民政策服務4萬人次;化解矛盾糾紛900余起;修訂完善鎮村發展規劃252份,制訂農民增收措施1180條;辦理好事實事1500余件;幫助2150人解決發展和就業困難,協調解決企業和項目建設用地及水、電、路等實際困難和問題800余個。(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