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振興發展新動能
遼寧將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應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矛盾和困難的有效良策,是遼寧振興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遼寧體制機制和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良藥,是振興遼寧工業、培育優勢產業、壯大實體經濟、厚植發展新動能的根本途徑。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住制約遼寧振興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以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取得新進展。
振興遼寧工業,再創工業輝煌。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重點抓好產業轉型升級,控制重化工業規模,改變重工業“一柱擎天”,傳統產業和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的狀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提升關鍵核心部件自主配套能力,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中端生產向中高端制造轉變。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做優做強航空裝備、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汽車裝備、成套裝備,發展壯大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先進軌道交通、集成電路裝備。推進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園區建設,打造高端裝備戰略基地和核心集聚區。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加工深度,拉長產業鏈,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綠色改造升級。以品牌化和集群化為方向,加快輕工、紡織、醫藥等行業技術改造步伐,做優做精消費品工業。
堅持多策并舉,全面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改革驅動、市場驅動、開放驅動,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新型城鎮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民營經濟上培育新增長點,優化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結構調優調高。狠抓項目建設,推動一批發展前景廣、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項目落地見效。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促進優勢產業多元化,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推進研發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加快全域旅游建設。加快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創新,支持打造制造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聚,支持具有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的產業加快發展,努力形成多點多業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更好發揮創新對結構調整的拉動作用,推動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沈大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促進產業與科技融合,提高科技供給能力。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做大做強優勢高效農業產業,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建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推進軍民融合向深層次發展。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打牢經濟發展根基。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推進遼寧新一輪全面振興的重要依托,切實增強實體經濟實力。堅持以創新驅動提質,支持和引導創新要素向實體經濟匯集,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引領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動各種創新資源向有競爭力、創新力的企業集中,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堅持靠深化改革增效,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創新服務理念,推動“放管服”改革,堅決取消政府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和對市場主體的不合理管制,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積極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力推進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最大限度便民利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權責清單制度,實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制度和試點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增加政策透明度,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以沈陽、大連、營口三個片區為載體,推進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推廣為基本要求,開展改革探索,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鼓勵企業加強管理,創新生產經營模式和質量管理方法,強化質量標準,全面控制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市場應變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引導企業突出主業、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增強市場競爭力,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成為遼寧振興發展的生力軍。轉變思想觀念,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支持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放寬民營資本準入行業和領域,消除各種隱性壁壘,促進民營經濟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支持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地方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機制(PPP)等模式,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改善金融服務,推動“銀政企?!焙献?,健全融資擔保體系,疏通金融進入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渠道。支持建立面向民營企業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化服務。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壯大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企業集團和龍頭企業。建設良好營商環境,加強法治建設,推動形成高效聯動的法律監督和服務體系;加強社會信用建設,進一步健全信用制度、完善信用體系;建設服務型政府,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推動全社會形成尊商愛商重商扶商的良好氛圍。
堅決轉換落后產能,實現騰籠換鳥。以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為重點,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繼續抓好抓實煤炭、水泥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鼓勵引導企業通過主動壓減、兼并重組、轉型轉產、國際產能合作等途徑,化解過剩產能。提高落后產能約束標準,嚴格禁止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完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機制,制定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方案。妥善處理“僵尸企業”,為發展騰出空間。因城施策去庫存,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把去庫存和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將房地產庫存去化周期調整到合理水平。降低企業杠桿率,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強化政府債務管理,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加強金融機構杠桿管理,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加大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力度,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降低各類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著力加強關鍵技術、技術改造、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保護、脫貧攻堅等領域薄弱環節,補齊發展短板。特別要抓住中央對遼寧進行環保督察的機遇,認真抓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問題整改,并舉一反三,建立和完善整改落實長效機制,努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