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楊 倩
網絡用語:創意迭出還是漢語危機
■本刊編輯 楊 倩

前陣子收到一位同學的提問:“現在網絡用語很多,也很時尚、生動,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好嗎?”看來,除了影響娛樂方式、交往方式、消費方式,網絡對我們說話、寫作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這不,在《咬文嚼字》雜志編輯部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中,“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一言不合就××”“藍瘦,香菇”……這些由網絡流行開的話語紛紛上榜。
人們愛用網絡用語,大多因為其形象、好玩、有創意。比如由兩個“呆”組成的“槑(méi)”,本意同“梅”,在網絡上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很傻很天真”——從字形看,雙倍的“呆”,可不是“很傻很天真”嘛!
雖然網絡用語的流行幾乎是一股不可逆的潮流,但不少專家認為,網絡用語存在諸多不規范的現象,比如過度壓縮、中英混雜、錯別字頻出,會給漢語的純凈和美感造成傷害。而一些低俗、粗鄙的網絡用語,更是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作家王蒙認為,出現各種新詞是好事,很多網絡用語很有意思,比如前些年流行的“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就“非常美好,使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時代,回想起我撫育我的兒孫的各種最美好的事情”。但他特別反感“小鮮肉”這樣的詞。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前院長、作家王曉玉認為,像“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第一眼無法看懂的網絡詞語是典型的病詞,“這種語病在修辭學中叫‘雜糅’,這類詞語的存在造成了語言的不嚴肅”。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認為,像“洪荒之力”和“定個小目標”透露出一種樂觀向上的文化心態,“說大一點,是一種文化自信”,但是“在我們這個擁有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的國度,實在不忍看到‘撕×’這樣粗鄙的文字招搖過市”。
專家的擔心是杞人憂天嗎?很多人覺得,網絡用語來得快,去得更快,對漢語的純潔性構不成威脅。因為作為一種前衛、時髦的流行,只有不斷變換,才具備新鮮感,才會被大家喜愛和使用。拿“洪荒之力”來說,2016年8月傅園慧說出這個詞的時候真真是令人“驚艷”,然而不出一周,就有人感慨“看到這個詞就想吐”,因為那些天幾乎人人都在說“洪荒之力”,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轟炸”,迅速使人感到厭倦。當然,“洪荒之力”本身是個挺好的詞,至今也還有不少人愿意用。所以,一定會有一部分網絡用語經過時間的考驗,留了下來,進入漢語的常規詞匯中。畢竟,漢語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接受各種語言的“侵襲”。
網絡語言類型盤點
網絡語言大多由漢語、英語的一些詞加工改造而成,有的還把文字、圖片、數字、符號結合起來。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符號型
將標點、字母和數字等按一定順序或形狀組合在一起形成“臉譜符號”,用來描摹某種情狀或象征某種意義,也叫“顏文字”。比如“O(∩_∩)O”(微笑)、“”(加油)。
(2)數字型
借助數字的諧音和寓意,將漢字用數字組合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6”與“溜”音近,于是被用來表示“玩得很溜”,要稱贊他人某種能力很強時,就可以說“666”。
(3)諧音型
由于普通話發音不標準或是使用拼音輸入法,很容易產生同音或音近錯字的情況,于是將錯就錯形成新詞。比如“藍瘦,香菇”就是“難受,想哭”的諧音。
(4)縮略型
為了省事兒,略去一些字,將語句或詞語縮略表達。比如將“人生已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必拆穿”縮寫成“人艱不拆”。
(5)語句型
一些熱點事件、經典影視劇中出現的語句,被摘錄出來使用。比如“洪荒之力”出自傅園慧的采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出自熱門的網絡漫畫。
此外,還有字母型,如“LZ”(樓主)、“OMG”(我的天哪);混合型,如“3Q”(謝謝)、“吃飯ing”(正在吃飯),等等。
【感謝蘭溪市第一中學同學參與討論】
●蔣文佳
用富于美感的語言交流
漢語的美,是音律美,是辭藻美。是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莫名惆悵;是白居易“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的綿長愁思;是徐志摩“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的如水柔情;是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溫暖感傷。
生活中,我們有如此美妙的語言來表達情思、傳遞情誼,為什么還要用“猴賽雷”“吃土”那樣毫無美感可言的網絡語言來交流?
●姚玲娜
語言是工具,根據場合選擇使用
我們同學間發消息喜歡用表情包,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用一些網絡語言來交流,因為它們可以讓氣氛輕松,讓內向的人或者“冷場王”放松下來。但如果和父母交流用上網絡用語,他們就會不明所以,用“孩童般純真的目光”摳其中每一個字的意思;寫文章時用上,老師也會評價“語言混亂”。
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目的是傳遞信息。當交流對象不明白其意思,信息無法準確傳遞時,網絡用語就不是我們需要的工具。
●倪旖旎
為漢語增添時代氣息
我最早接觸到的網絡用語是“神馬都是浮云”,其實它并不是一句粗淺的感嘆與自怨自艾,它不但是對《論語》“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繼承與詼諧化拓展,而且準確地表達了《論語》想要表達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敖丬姟薄八饽愫荨?,道出尋常百姓對物價飛漲的感慨與無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激起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洪荒之力”,說出了人類內心深處無限的潛能與原始的沖動……
所以,表面看起來,網絡用語大多是由諧音、象形字,甚至是因錯別字而來的無心創造,但在我看來,它恰恰反映了當下人們的心理與感受,為漢語增添了時代氣息。
●甘羽星
去粗存精,讓網絡用語為生活添彩
不少專家認為,網絡用語存在諸多不規范的現象,比如過度壓縮、中英混雜、錯別字頻出,一些低俗、粗鄙的網絡詞語流行開來,會給漢語的純凈和美感造成傷害。但我們為什么要使用這些不雅的詞呢?誰也無法阻止人們使用網絡用語,但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正確使用它們,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講臟話、粗話一樣。遇到困難可以爆發“洪荒之力”,每一天都可以“定個小目標”來激勵自己——選擇鮮活、有意義、有趣味的詞,而不是用“撕×”等不雅的詞語來彰顯所謂的“個性”和“時髦”,讓網絡用語為生活添彩吧!
●吳張婕
兼容并蓄,豐富漢語內涵
人身上的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新陳代謝,社會文化現象也在不斷變化、發展。作為潮流的風向標,網絡用語將這種變化的態勢放大到最大:昨天還爆發著“洪荒之力”,今天就過了“假的新年”。
我以為,作為文化現象的一部分,網絡用語的存在,豐富了漢語的形態和內涵。就像“吉普”“沙發”源自英文,英文中也有源自漢語的“tofu”(豆腐)、“kung fu”(功夫)和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漢語因此而不純潔了嗎?英語由此變得不純正了嗎?并沒有,它們體現的是文化的融合、發展與壯大。對于網絡語言,又何苦苛求約束,不將其兼容并蓄呢?
●柳涵誠
時間會沉淀語言
正如《詩經》中既有下里巴人的“國風”,又有陽春白雪的“雅”“頌”,網絡用語也有雅俗之分。雅可以如“元芳你怎么看”,俗可以如“撕×”。但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網絡用語也是,只有經得起時間淘洗的詞語才能沉淀下來——“山寨”“給力”等詞語早已豐富了漢語詞匯,而曾經流行的“火星文”,現在誰還寫呀!
[龔瑞峰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