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問題日益突出。實際上,我國從2000年開始推廣垃圾分類制度,屬于起步早、走得慢,背后的癥結到底在哪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垃圾分類在許多國家不只是美好的理念,而是必須掌握的生活知識。有留學生感慨,“如果不能將垃圾正確分類并按規定時間扔出,簡直無法在國外生活。”
本期聚焦國外的垃圾分類制度,有些是各方面都很成熟的先行者,有的還在延續傳統的方式。他們走過的路,無論成功與否,都能對我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所啟示。
剛到日本居住的外國人最頭疼的問題,莫過于家庭垃圾的分類。一定要分清垃圾的類別,垃圾收集的時間因所居住區的具體要求而異,不同垃圾分好類后能夠扔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甚至地點也會不同。如果錯過了垃圾收集日,垃圾就只能放在家里攢著,等到下一個規定日期再放到指定地點。不按規定隨意亂扔垃圾的話,還有可能被管理人員找到家里甚至受到相關處罰。因此,在日本生活,扔垃圾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
不堪回首的過去
日本的垃圾分類可謂做到了“極致”,在很多外國人看來甚至到了“嚴苛”的地步。其實,這種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出來的合理解決方式。日本在環境問題方面是有過沉重教訓的,50年代先后出現的水俁病和痛痛病,都是因為工廠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60年代到70年代是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時期,隨著收入增加,排放的垃圾總量與工業廢棄物也大量增加,甲基汞和金屬鎘帶來的有害垃圾引發公害,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大量生產的塑料產品也造成大氣污染和公害。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立法機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相繼出臺及修改各種相關法律法規對垃圾分類及處理進行規范化,使得垃圾處理的各個環節都有法可依。
垃圾分類講究多
在日本,垃圾分為普通垃圾和工業垃圾兩種,這兩種垃圾有著嚴格的區分。下面主要介紹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普通垃圾。
以東京都品川區某地為例,這里周二、周五可以扔可燃垃圾,主要包括廚余垃圾、沾有油污的塑料容器、皮革橡膠制品等。周三可以扔資源垃圾,主要包括報刊雜志、塑料瓶、干凈的塑料容器、盛飲料的玻璃瓶和金屬罐、干電池等。其中塑料瓶需要取下瓶蓋、去掉標簽,沖洗干凈,并且扔垃圾的地方也與其他垃圾有所不同。周四可以扔陶瓷、玻璃、金屬垃圾,這些垃圾在其他地區也稱作不可燃垃圾。扔的時候原則上要放到透明的塑料袋里面,實際操作中既有使用專用垃圾袋的,也有使用超市購物袋的,因為日本超市及便利店多數是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的。扔的時間要在當天早上8點之前。如果要扔像家具一類的大件垃圾,就需要根據大小購買相應金額的垃圾處理券。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全國各地垃圾分類與處理方式不盡相同,各地要求也會有所區別。
東京都環境局資源循環推進部一般廢棄物對策科科長新井進介紹說,東京都內垃圾分類與處理方式也都各不相同,都是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的政策,在垃圾分類方面,東京城區(23區)反而落后于周邊地區。
處理垃圾同時注意環境保護
可燃垃圾最終要送到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處理。其中,位于東京的澀谷焚燒廠盡管就位于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但沒有濃煙和噪音,也沒有難聞的味道,表面看來與普通工廠并沒有區別。燃燒產生的廢熱、灰渣、有害氣體和污水被分別導入不同的處理系統。廢熱被用來供熱和發電,有害氣體和污水需再經過多次處理才能對外排放,灰渣在利用磁鐵回收無法燃燒的鐵物質后進行再利用或是填埋處理。
東京大學環境系統學博士孫露表示,焚燒垃圾會產生有毒物質二噁英,造成環境污染,對其進行無害處理的成本會比較高,日本因為有嚴格的監管才保證了沒有造成環境問題。
日本環境省公布的數據顯示,二噁英在大氣與水中的含量正逐年降低。
垃圾箱將會淡出歷史舞臺
佇立東京街頭不難注意到,同樣是東京地區,有的地方設有垃圾箱,而有的地方則一個垃圾箱也沒有,只需把垃圾扔到地上就行了。對此,新井科長介紹,垃圾箱是以前為了方便倒垃圾設置的,但是這樣一來就很難進行垃圾分類處理,人們無論什么都放到里面去,誰都可以丟棄,也不知道是誰扔的。一些地區目前采用的每家都把垃圾放到自家門前的這種方式,優點在于如果扔錯的話,就可以輕易分辨出是哪家的并與其進行商談。他談到,城區目前還沒有那么嚴格,但東京西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取消設置垃圾箱,并逐步開始對扔垃圾進行收費。雖然各地垃圾分類與處理方法都是各地政府自行決定的,但今后的發展方向是統一不用垃圾箱,而是進行細致分類。新井科長說,現在總體的趨勢是,對于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要么使用統一的收費垃圾袋,要么超過一定量的話(東京城區是10千克)就要付費,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建設循環型社會成果顯著
日本在2000年提出建設循環型社會,提倡3R(Reduce:減少排放;Reuse:重新使用;Recycle:再循環利用)原則,國家鼓勵采購、使用循環再利用的商品。這一措施已經收到了成效,日本環境廳公布的數據表明,在2000年之前,日本的普通垃圾與工業垃圾排放量逐年遞增,尤其是經濟高度增長期(60年代至70年代)與泡沫經濟時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急劇增加。但在2000年之后,由于垃圾分類以及各種再循環利用的推廣,逐步形成循環型社會。同時由于產業結構的變化及經濟發展周期等影響,普通垃圾與工業垃圾排放量呈現減少趨勢。
垃圾分類如何保證執行?
在日本亂扔垃圾屬于違法行為,個人違反者最多可能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者單處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3萬元)罰金(包括未遂在內)。嚴格的垃圾分類能夠順利地執行下去,健全的法律制度只是一個方面。孫露還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日本小學生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參觀垃圾處理廠,每個小學生都會去幾次,平時老師也會告訴學生們垃圾應該分類。在垃圾分類開始實行的初期階段,很多大人已經習慣成自然了,并不愿意把垃圾進行分類,但孩子因為在學校里受過教育,反過來會教大人,帶動大人進行分類。這充分體現了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日本非常重視環境教育,有專門的學科,還有博士來做這方面的研究。
垃圾分類的發展方向是不產生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類及處理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這一提問,新井科長表示,目前日本各種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健全,垃圾分類也在不斷推進,該做的工作也已經做得差不多了。東京的垃圾排放量正在逐年減少,居民環保意識正在增強。日本現在的工作已經由如何處理垃圾轉變為資源的循環利用,考慮如何珍惜有限的資源。日本現在正在向著不產生垃圾的方向努力,從制造階段就制造更耐用的商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2條提出,未來的世界生產和消費都是可持續的—取之于自然,還之于自然。這是日本今后新的發展方向。(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