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萍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筆者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自學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深刻感受到自學這一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遠遠適應不了時代發展的需求,終身學習勢在必行。學生想要能夠適應未來的信息時代,從學校開始就要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研究者們對“自主學習”作了很多解釋,但是都不夠全面。研究自主學習必須考慮到主體的年齡、知識構成、智力發展水平、心理接受能力等因素,所以筆者認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可以以韓清林(2000)認為的狹義的自學方式來認識自主學習,即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實現自主性發展是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
地理在初中階段只是會考學科,對于這種性質的學科,學生們沒有多余的課外時間去預習和鞏固復習它。課堂上的45分鐘是大部分學生學習地理的唯一的時間,所以課堂的效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教學是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學生不能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課堂問題,教師是“主角”,在演“獨角戲”,學生甚至不是“配角”而是群演。為了擺脫生硬、無趣、低效率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應該得到解放,要摒棄教師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反客為主,做課堂的主人,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自主積極地展開地理的學習。
學校一直在積極倡導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心理,構建自主學習課堂,在“102510自學模式”的教學下,地理課堂的改革也如箭在弦。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學模式的嘗試,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在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萌芽。下面筆者以《地球的自轉》為例,探討地理學習中的自學模式!
一、導入生活地理情境,培養學生地理興趣
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學地理的教學目的,是在小學涉及學科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吸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地球的自轉》這一節課中,筆者設置了“太陽、星星還有月亮的東升西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一問題場景,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所學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
二、展示言簡意賅的學習目標
目標學習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倡導的。他認為,教學內容由點線構成知識網,我們要幫助學生找到知識點在知識網中的位置,這時候就要求教師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明確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明確的目標可以增加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如何去學,學什么。在初中地理課堂,特別是初一地理課,目標不宜過多,文字要簡潔明了,讓學生一目了然。筆者所設置的課堂目標一般為2~3個,都是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合理設置的,其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新課為什么而學,提前讓學生了解教程上的核心思想。
三、自主閱讀地理課本,獨立完成預習作業
地理是初中學生所接觸到的一門新的學科,學生對它是非常陌生的,從心理和時間的安排上來說,學生不可能回家提前預習新課,所以預習的任務只能放在課堂上。預習時,學生通讀課本可以全面了解本課的學習內容,在通讀的過程當中,有些簡單的知識,學生是可以自己理解的,這從某種程度上節約了教學的時間。學生圍繞教師給出的目標,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通過閱讀和初步思考,弄清楚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是自己沒有辦法獨立解決和認知的。通過目標,學生在心中可以初步形成本課的知識結構,自己初步評估本課重難點,以便于在課堂上更加專注于難點的突破。“導學案”的設立實際上是教師將自己的角色從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策劃者,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主動去接受新鮮的知識。
四、講解新課,設置疑問,層層深入
學生在經歷目標的感知、自學的過程后,已經可以解決一部分題目,這時候教師對照“導學案”上的題目向學生提問,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初步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對自學反饋表現比較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表揚,對自學能力比較弱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在課堂上,教師將本課重點逐步分解成不同的小題來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層層深入,并在提問的過程中,讓學生合作討論完成教師的提問。在《地球的自轉》一課中,為了得出地球自轉的意義,筆者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知識。學生已經知道地球因為不透明而產生了晝夜現象,這時候教師提問:如果地球不會自轉,會發生怎樣的情景?學生會聯想到一半一直是白天,一半一直是黑夜,地球的自轉讓黑夜和白天不停地更替,從而自己得出第一個意義:晝夜更替。然后教師繼續設置疑問:既然白天和黑夜在交換,那么地球上的時間會怎樣變化呢?這時候學生聯系時間也在變動。教師在解疑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答案。通過學生的學習,教師講解的內容實際上變得非常精簡,所講的內容既是學生在自學和交流中無法解決的難題,也是新課的難點,這樣,學生會更有目的地去聽教師對本課的知識的深入引導,反客為主,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在新授內容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總結本節課所學的主要知識點,加強對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
五、訓練反饋,鞏固新知
作業要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來布置,一般按照考試要求來選擇題目,地理會考要求的是選擇題和讀圖練習,因此作業題的選擇也是這兩個題型。布置習題的數量要適量控制,盡量做到少而精。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的時候教師要去學生中間巡視,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完成任務。教師通過習題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學生通過做練習,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習題的講解必須在課堂上進行,以幫助學生更科學合理地去學習知識。
自主學習模式的開展收到了一些實質性的效果:①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知道如何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并積極參加小組討論,學習積極性提高了。②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每一節新課的預習工作都是在課堂上完成,課后作業也是以當堂訓練方式讓學生完成。③學生通過自學探究,初步了解了簡單明了的地理新課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興趣,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難題后所表現出的自豪感又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④學生完成作業的能力提高了,并且當堂教師評價作業,幫助學生及時查漏補缺。⑤自主學習模式開展后,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了,面對期末考核大部分可以輕松應對,成績也顯著提高。
自主學習的課堂并不是完全的自主學習,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要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進行,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自主學習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學生的年齡構成、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以及教師的集體備課情況,都在影響著自主學習模式的有效開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地摸索,不斷地交流與學習,并根據情況適時修改學習方案,將學生逐步帶入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做地理課堂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