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秋
摘 要:移動支付已成為互聯網支付發展的重要方向與未來的大勢所趨。當前,我國移動終端用戶人數位居全球第一,超過6.95億人,發展速度非常迅猛,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總數相比,其發展的潛力和空間仍然十分巨大。簡單闡述了移動支付的概念,介紹了我國移動支付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了目前我國移動支付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促進我國移動支付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移動支付;短信;WAP;NFC
中圖分類號:F6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1.004
近年來,移動支付呈現爆炸性的增長,根據IDC數據研究公司的報告顯示,今年全球移動支付的金額將突破1.0×1012美元,成為了現代支付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用戶帶來各種全新體驗的同時也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全新的商機。
1 移動支付
1.1 移動支付的概念
關于移動支付的定義,國內外移動支付相關組織都給出了自己的定義,目前,行業內比較認可的是2002年“移動支付論壇”(Mobile Payment Forum)的說法——移動支付是交易雙方使用移動設備轉移貨幣價值以清償獲得商品和服務的債務。這是一種依靠短信、HTTP、WAP或NFC(近場通信技術)等無線方式完成支付行為的新型支付方式。移動支付所使用的移動終端可以是手機、PAD、移動PC等。目前,手機是主要的移動支付終端,因此,也有人把移動支付稱為手機支付。
1.2 移動支付的分類
根據支付時支付方與受付方是否在同一現場,可以將移動支付分為遠程支付和現場支付。比如,用戶通過移動終端在電子商務網站購買產品后,按照商家提供的付款界面,跳轉至手機銀行或第三方移動支付頁面完成支付屬于遠程支付。而在實體店等店通過金融IC卡(帶閃付)、手機支付寶(包括咻一咻聲波支付)、微信支付、Apple Pay等手段進行的支付則屬于現場支付。
根據支付金額的大小,可以將移動支付分為小額支付和大額支付。雖然移動支付已經普及,但由于大多數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安全意識較強,主要以小額支付為主。
根據是否事先指定受付方,可以將移動支付分為定向支付和非定向支付。比如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完成水費、電費、有線電視、固話寬帶等的繳付屬于定向支付,而在商場等經營場所使用手機支付商品費用則屬于非定向支付。
2 我國移動支付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2.1 移動支付的現狀
我國移動支付最早起源于2000年,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聯合推出的手機銀行服務。21世紀之初,由于受當時的技術水平以及人們的消費理念的限制,移動支付的發展非常緩慢。
近年來,由于無線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支付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支付環境安全性的不斷提升,我國移動支付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2017-01-2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12,我國網上支付用戶規模達到4.75億人,其中,手機支付用戶達到4.69億人,年增長率為31.2%.移動支付涉及領域廣泛,涵蓋了科教文衛全方位。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投資,眾多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積極參與,力推移動支付。
在安全方面,中國人民銀行于2015-12-28發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從2016-07-01起開始實施。新辦法將個人支付賬戶分為3類,即I類、II類、III類,使用限額分別為日累計限額5 000、日累計限額1 000、無限制,有效降低了用戶使用銀行卡的支付風險,保障了金融安全。
2.2 移動支付的發展趨勢
2.2.1 移動支付城鎮化
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4G網絡已在我國各地實現全方位覆蓋,各地政府部門對農村電商的大力扶持與推廣,使得農村網民數量飛速增長。在此過程中,廣大城鄉居民均享受到了移動支付帶來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帶來的便利,有數據顯示,四、五線城市網民在實體店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已分別達到了43.5%和38.0%.由此可見,由于市場的開拓,移動支付行業與其他各類行業一樣,呈現出了從一二三線大城市向四五線小城鎮發展的趨勢。
2.2.2 支付場景多樣化
由于網絡支付企業的大力宣傳與市場培育,移動支付的范圍也從單純的轉賬匯款業務發展到網上購物、自助繳費、個人理財等諸多領域。數據顯示,2016年,天貓雙十一當天銷售額高達1 207億元,其中,82%的交易額來自無線端。不僅如此,移動支付的應用場景正由線上向線下快速蔓延。商場購物、外賣訂餐、網絡約車,甚至街邊買個路邊攤都可以通過支付寶轉賬或者微信紅包等各種移動支付方式支付。網民在線下實體店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已高達50.3%,移動支付正逐漸代替現金以及銀行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交易主要的支付工具。
2.2.3 交易金額高頻化、小額化
水電費、煤氣費、就醫掛號等使用頻率高,消費金額小的交易在各級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以及社區便民服務的推動下也實現了移動支付。由此可見,移動支付為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有效促進與改善民生和社會和諧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移動支付存在的問題
3.1 移動支付安全風險突出
雖然移動支付已成為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憑借其及時性與便捷性,受到人們喜愛并得到廣泛使用,但它在給人們帶來
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安全隱患——近年來,互聯網詐騙犯罪的行為越來越多,新型欺詐手段也層出不窮,使人防不勝防。
根據國內首個警民聯合的網絡詐騙信息舉報平臺——獵網平臺發布的《2016年網絡詐騙趨勢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該平臺共收到全國用戶提交的網絡詐騙舉報20 623例,舉報總金額為1.95億余元,人均損失達到9 471元。與2015年相比,網絡詐騙的舉報數量雖然下降了17.1%,但人均損失卻增長了85.5%.其中,男性受害者的比例為73.6%.大多數受騙者在被騙后不知如何處理,而且網絡詐騙由于其具有的隱蔽性和分散性,造成了立案難、偵查難、索賠難,受騙者維護權益追回損失更是難上加難。目前,常見的欺詐手段有手機自動安裝惡意程序、短信木馬鏈接、社交賬號盜用、騙取驗證碼、釣魚網站、詐騙短信及電話等方式。犯罪分子進行犯罪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呈現出“高科技化”的特點,比如病毒傳播者通過偽造微信、QQ、支付寶等軟件,欺騙用戶安裝。當用戶使用移動支付時,騙取用戶的銀行卡個人信息、卡號、有效期、卡背面的CVV碼、短信驗證碼等,從而盜取銀行卡資金。
3.2 移動支付領域法規體系建設滯后
雖然我國在電子支付方面設立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電子簽名法》《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等,但在現實中卻面臨著執行操作困難、約束力不足等問題,發揮的作用也極其有限,而且在移動支付方面的政策監管上仍有許多空白,缺少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
4 相關建議
4.1 完善移動支付領域的法律法規
面對移動支付的飛速發展,相關部門應攜手合作,盡快出臺《移動金融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移動金融支付服務實施細則》,明確移動終端支付安全標準和要求,防范支付風險;完善銀行法領域的法律法規,充分借鑒先進國家管理辦法,制訂符合我國國情、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法律法規;規范移動支付技術標準,統一行業應用。
4.2 推廣購買銀行卡或賬戶盜用保險
相關部門要提醒并鼓勵用戶,通過購買銀行卡或賬戶盜用保險來轉移用戶使用風險。有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近半數的被訪者表示已經配置銀行卡或賬戶盜用的相關保險。從保障效果來看,在發生風險后,90%的受訪者已通過保險公司理賠。因此,推廣購買銀行卡或賬戶盜用保險非常必要。
4.3 加強銀行卡移動支付驗證
針對安全事件頻發問題,金融機構應著手建立移動支付監測平臺,發現用戶支付環境異常或大額支付時應啟用短信驗證或電話確認等方式來降低受害人的損失。
4.4 加大金融機構的宣傳力度
可通過LED顯示屏播放橫幅、張貼宣傳畫、播放宣傳片、發放宣傳資料、短信、微信推送等方式,普及安全用卡知識,培養用戶安全用卡習慣,讓用戶不輕意點擊短信鏈接,不隨便連接無密碼Wi-Fi,不隨意掃描來路不明的二維碼,使用手機殺毒軟件等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孫天一,吳余環,樊婷.我國移動支付的應用現狀與對策
研究[J].電子商務,2015(12).
[2]張雨辰,楊堅爭,王林.移動支付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
[J].電子商務,2015(06).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