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玲
摘 要:作為氣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基層公共氣象服務在氣象工作普惠廣大群眾的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貧困地區基層公共氣象服務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對現階段貧困地區基層公共氣象服務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以期提升貧困地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關鍵詞:基層公共氣象服務;氣象系統;防災意識;氣象預報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1.044
公共氣象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公共氣象服務具有非盈利性、公共性的特征,其在為公眾提供氣象資訊的基礎上,在防災減災工作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受多方面因素的約束,目前,貧困地區基層公共氣象服務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著基層公共氣象服務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基于此,應探索科學手段來進一步完善基層公共氣象服務工作,促使其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1 加強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性
在整個氣象系統中,基層氣象部門無疑是非常關鍵的組成因子,其擔負著為基層政府、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氣象服務的任務,其根本目的在于讓基層廣大民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讓氣象服務信息走完“最后一公里”,實現公共氣象服務“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實現氣象服務的全覆蓋,努力提升基層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為基層政府、基層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預警及災害防御信息。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貧困地區由于農民防災意識淡薄、抗災害設施不齊全等因素,這些地區在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上明顯較弱,如果相應的基層公共氣象服務不夠健全,則勢必就會對貧困地區的持續發展以及農民的創收造成巨大的損失。無論是基于公眾的生活起居、身體健康,還是對于各行各業的發展而言,基層公共氣象服務工作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由于氣象科學技術的進步,氣候預測預報準確率大幅度提高,人們依據氣象預測預報安排生產、生活的依賴性越來越高,作為氣象部門,理應更進一步思考和謀劃以服務為中心的公共氣象服務。
2 貧困地區公共氣象服務的現狀
臺江縣位于黔東南州中部,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級貧困農業縣,全縣98%的人口為少數民族,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該縣的災害性天氣和極端氣候(暴雨、干旱、大霧、山洪等)頻發、多發、重發,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的80%;因經濟發展滯后,受教育程度不高,廣大民眾抵御災害性天氣和極端氣候能力低,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引起了公眾關注。相比于中東部地區公共氣象服務而言,西部貧困地區公共氣象服務存在明顯不足:①投入不足和缺乏相應的經費保障,科技支撐和創新能力低下制約了當地氣象事業的發展。②基層氣象人才奇缺。對于該縣氣象局而言,專業技術人員均不是大氣科學或氣象專業畢業的,均為培訓出身,由于專業人員少,工作任務繁重,預測預報人員難以得到外出學習提高的機會,難以接收新常態下現代化氣象知識等問題極為突出,對省、市預報指導意見訂正能力不足,是導致預測預報不準確的根本原因。③公眾獲取公共氣象服務信息單一,時效性不高。目前,該縣公共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只有手機信息和有線電視2種途徑,手機服務為有償服務,況且該縣98%人口為少數民族,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兒童,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難以閱讀手機信息,加之有線電視普及率不高,導致大多數民眾,特別是鄉村農民,不能及時獲取氣象信息,強對流天氣造成的天氣聚變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極易造成人畜傷亡、房屋倒塌、農作物毀損的嚴重后果。④氣象科技知識的普及宣傳流于形式,氣象科普宣傳僅限于3·23氣象日,廣大民眾對氣象科技常識的了解非常淺顯。⑤貧困地區基層氣象局條件差、專業人員的科研能力低,導致職稱晉升難度大,多數人員紛紛轉往公務員或一般行政管理單位,人才隊伍素質不高,穩定性差。
3 完善對策
3.1 加大地方經費保障力度
基層公共氣象服務涉及面廣,其服務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同時,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無疑對基層公共氣象服務水平的提升、人才隊伍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依法落實雙重計劃財務保障機制,才能保障氣象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2 提高時效性
應建立高效的信息渠道,把公共氣象服務信息列為公益事業,由政府購買,無償向全體公民提供。不斷完善面向公眾的氣象信息發布平臺,通過對現代傳播載體的充分運用(比如廣播電視、手機短信、微信網絡、農村喇叭等)來構建氣象信息傳播網絡。在人員密集地(比如學校、集市等)設立預警發布終端顯示屏系統,將廣播系統與預警發布系統充分結合起來,保證預警信號傳遞的及時性,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氣象服務。完善縣、鄉、村三級預警發布體系,充分應用業已建立完善的村級廣播,結合當地實際,使用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將突發極端天氣信息第一時間傳播出去,讓更多的民眾及時獲取信息,切實解決公共氣象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3.3 深化氣象人才體制改革
氣象事業的發展以科技和人才支撐為基礎,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當前,貧困地區氣象專業人才奇缺,而大學畢業生又不愿意前往貧困地區,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氣象事業發展的瓶頸。如何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創新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是各級氣象部門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具體而言,應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模式,不斷提升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采取備案制方式,加大市、縣氣象局引進人才自主權,定崗不定人,讓氣象專業人才流動起來;制訂科學的崗位風險績效分配方案,激勵機制向預測預報崗位傾斜;放寬基層人員職稱晉升硬件條件,下放具有職稱評審條件地區自行評審權限;借鑒文教衛生系統經驗,設置基層氣象專業高工崗位認定機制,激勵和穩定基層氣象專業人才隊伍。
3.4 提高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
及時了解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根據需求適時推出新的服務產品。具體而言,不但要做好基礎的氣象預報工作,對每一個農事關鍵時段也要提供專業的專題氣象分析與預報,多部門協作,并根據不同的預報結論來提出具有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的應用措施。比如,在油菜移栽、春播育苗、稻谷收割等重要時段,基層公共氣象服務部門就應該及時發布專題農事天氣預報。當出現低溫、高溫、強降雨、冰雹等極端氣候災害時,在預報產品中應告知農民相關防災減災的科學知識。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加強與涉農部門的聯系,積極地與農民及農業專業戶進行溝通,構建定時定點的聯系走訪制度,以此作為基礎來有效拓寬收集、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從而及時了解并掌握當地最新的農業變化特點及發展趨勢。此外,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林、牧、漁等其他農業的氣象預報服務工作,積極開發養殖、農作物生長條件、森林防火等農業氣象預報產品,以此來為農民提供專業化、針對性強的氣象知識。
4 結束語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宏觀背景下,突發極端氣候事件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特別是在防災抗災能力薄弱的貧困地區。在全國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應努力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產品多樣化、時效及時化、覆蓋全員化、預測預報精準化,積極探索更新、更高效、更具針對性的氣象服務方式,切實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滿足貧困地區對氣象服務的實際需求,切實推動“氣象為農”建設工作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鄭云漢.基層氣象部門公共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01).
[2]洪杰,章威,劉麗琴,等.基層氣象部門公共氣象服務現狀分析及思考[J].科技與創新,2016(04).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