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6月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對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播出提出進一步要求。除了此前提到的“網絡視聽節目堅持與廣播電視節目同一標準、同一尺度”等通知外,還首次提出所謂“完整版”、“未刪減版”等節目不得在任何平臺、以任何形式傳播。
除了將“一把尺子”的理念落實到文件中外,不得播出“未刪減版”的規定可謂最大的實錘,對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播出要求進一步緊縮。
早在2014年12月第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廣電總局前局長蔡赴朝就曾指出,要“對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對網上、網下,對不同產品、不同業態,都要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確保面向大眾的傳播要遵循統一的導向要求和內容標準。”
此后,幾乎與多部網劇、網大及個別網綜下架的節奏相配合,網絡視聽節目的審查制、備案制相繼靴子落地。此番政策再出,看似“最嚴限令”,實則醞釀多時,給予了網絡視聽節目制播單位足夠的調整時間。
三個原因:
尺度整改、臺網融合、精品制作
1.“污文化”已遭多次整改,尺度問題早該有定論
在2016年底,我國網民已經超過7億,通過視頻網站看影視劇、通過APP看直播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從電視臺到視頻網站的渠道轉換過程中,誕生了像《萬萬沒想到》《滅罪師》《最好的我們》這樣的優秀內容,讓萬合天宜、五元文化這樣的初創公司脫穎而出,但也催生了許多低俗內容。
同樣,對于網大、網綜而言,過去兩年的野蠻生長確實讓視頻門戶網站嘗到節目的紅利,但一直以來,如何把握“尺度”成為最大的難點。總局對尺度的調控從未停歇,政策落地只是“從特殊向普遍”,“網感就是污”的做法是時候有所收斂。
2.先網后臺闖進黃金檔,內容領域融合進入新階段
日前,《外科風云》《云巔之上》《臥底歸來》《狐貍的夏天》等多部強勢衛視黃金時段電視劇集中采用了這種方式。5月2日,深圳衛視黃金劇場開播網劇《云巔之上》;5月12日,山東衛視、天津衛視黃金劇場開播網劇《臥底歸來》;5月13日,四川衛視黃金劇場開播網劇《狐貍的夏天》。
而在衛視開播時,《云巔之上》《狐貍的夏天》都已經在視頻網站更新完畢,會員可收看到全部劇集。《臥底歸來》視頻網站進度較衛視頻道快了16集左右。從先臺后網、網臺雙播、到先網后臺,網臺兩端的播出模式已迎來質的轉變,內容的互通更加頻繁,“統一標準”已在市場實踐中事實形成。
3.精品制作已成共識,政策抬高行業門檻不失為好時機
頭部視頻網站的頭部內容已向精品化一路奔襲。愛奇藝發布“比翼新電影計劃”專注十部精品漫改網大,正午陽光為騰訊視頻打造《鬼吹燈》《如果蝸牛有愛情》,原“跑男”總導演岑俊義為樂視制作《單身戰爭》……從“超級網劇”到“精品網劇”、從“精品網綜”到“頭部網綜”,視頻網站走向上游,傳統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制作放紛紛加入網生內容陣營。
今日,編劇汪海林在一篇名為《網劇新政下達,汪海林呼吁:網臺選材標準統一,尺度可有差異》的文章中提到,中國的網劇“百分之九十八點五是垃圾。”既然如此,為何不借勢,在更高的行業門檻上主動向前,實現網生精品內容的進一步升級?
三個趨勢:
語態仍有差異、分野更加明顯、
網絡影視洗牌
1.價值觀統一、方法論差異,電視臺和視頻網站仍可以不在一條線上
此次《通知》指出,“網絡視聽節目要堅持與廣播電視節目同一標準、同一尺度,把好政治關、價值關、審美關,實行統籌管理”,就是從實操層面統一標準、統一尺度。
但實際上,雖然有了審查制和備案制,網絡視聽節目自審自播的機制一直被認為比電視劇先審后播的制度寬松,審查要求、門檻都要低一些。在實際操作中,網絡視聽節目仍可以憑借語態的不同、呈現方式的不同,以更加貼近日常生活的表達取得優勢。
正如汪海林所言,“拍什么,不可以拍什么,這是統一的。但是如何呈現,這個是有差異的。”
2.電視、網絡兩種內容區別更明顯
事實上,雖然明確指出同一標準、同一尺度,看似是兩端內容的“一統天下”,實則是對電視、網絡兩種內容分野的認定。
通知指出,“未通過審查的電視劇、電影,不得作為網絡劇、網絡電影上網播出。導向不正確的電視綜藝節目,也不得以網絡綜藝節目的名義在互聯網、IPTV、互聯網電視上播出。不允許在廣播電視播出的節目,同樣不允許在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上播出。禁止在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上傳播的節目,也不得在廣播電視上播出。”
一般來說,影視制作公司制作劇目達到標準通常都會申請電視劇備案,因為電視劇是可以在網絡播出的,而如果定性為了網絡劇,則無法再在電視臺播出。誰會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這對影視制作有一定影響,制作單位更應該早先明確自己拍攝作品的定位,到底是網絡劇還是電視劇,綜藝同理。這就將網絡劇、綜藝和電視劇、綜藝的不同定義進一步明確,從流程、制度上予以區分。“串平臺”的紅利期將消失。
3. 小制作公司受影響,網劇、網大行業深度洗牌,頭部網綜受規制
政策越來越嚴格,對向來注重打造精品網劇、網大的大公司是好事,但對于習慣了靠打擦邊球博眼球(甚至牟取暴利)的小公司來說,就極為不利了。“長尾效應”是網絡視聽節目賴以生存的法則,因此一旦被下架,即使刪減后能夠重新上映,觀眾流失仍然是不可估量的。未來的網劇、網大制作中,學會規避政策風險將成為制作公司的重中之重。
對于平臺屬性更強的網綜來說,“親子類真人秀”等電視三令五申不準做的特殊題材,及三大視頻網站的頭部IP或會首當其沖成為整改的重點。事實上,網絡視聽節目一再引起廣電總局的注意并落下實錘,說明這塊市場已經被做大。政策出臺不僅給一些不知道尺度在哪兒的網綜劃了條紅線,也是一個巨型的過濾器,進一步推動行業遠離低俗。
三個疑點:
能不能網轉臺?能不能臺轉網?
以及,仍然缺乏執行細節
1.會不會給制作公司留口子?
前文提到,“串平臺”的紅利期將消失。但在今年2月18日的中廣聯電視制片委員會上,電視劇司司長毛羽曾指出:一旦在電視劇司進行過備案公示,必須經過電視劇司的最后審核,拿到播出許可證后才能發行(不能在網絡播出)。不過,如果遇到劇目確實不再在電視渠道發行,而只在網絡播出的情況,可以由制作方向電視劇司提出撤銷申請,再轉為網絡劇上線。
之后,他以《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為例指出,《精絕古城》在東方衛視三次延播之后,由于對“超自然現象”未給出唯物主義的解釋,最終無緣電視臺。但是,《精絕古城》在騰訊視頻順利播出完畢,現在人們還能在網站回味該劇。
也就是說,到了正經播出的時候,電視一旦播不了是否可以通過“撤銷申請”的方式轉為網絡播出?對于一些大IP和擁有眾多作品、聲譽良好的大型制作機構,總局是否能繼續開這個口子?存疑。
2.“先網后臺”是不是可行?
正如前文指出,先網后臺模式如今玩得越來越溜,但這條政策本身對先網后臺的播出模式似乎影響并不大,至少并未在政策中明確指出不準先網后臺。
那么,總局是否會進一步規定,“網絡視聽節目進入廣播電臺、電視臺,要按照相關管理規定重新審核、及時研判”?當“臺轉網”的紅利消失,“網轉臺”的口子卻沒有規定,是否會有不少制作公司不以電視劇申報、反而以網劇申報?存疑。
3.和往常一樣,仍然缺乏具體執行路線
與電視節目的審批不同,視頻的審查、備案仍處于剛剛落實的階段,配套體系的搭建還很不完全,仍然需要依賴視頻網站的內部評估,而在操作層面如何貫徹新政一定不能只靠說說而已。當然,類似“堅決抵制各種詆毀主流思想和主流價值的內容,堅決反對歪曲歷史、美化反動、調侃崇高、否定英模的錯誤傾向”這樣的定性條款,在技術上的實現難度仍然很大。如何能不靠總局人肉,就能辨識出這些“傾向”?存疑。
附:2009-2017年廣電總局針對網絡視聽的內容規制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