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福理
摘 要: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心理問題受到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廣泛關注。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農村特殊家庭中特殊的家庭結構、人際關系以及經濟狀況,對兒童心理長期影響,會讓兒童心理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后果堪憂。
關鍵詞:農村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1-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037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村耕地大量流轉,大量農村青壯年為改變現狀、提高收入選擇外出打工,這可以在短期內提高家庭生活水平,讓家人子女的生活更好一些,但是這些變化對兒童心理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離婚率大幅提高,社會犯罪率和交通事故不斷增長,導致很多正常家庭結構產生變化,正常格局被打破,出現例如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罪犯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等各種特殊的家庭類型,甚至幾種現象混存的家庭。
一、農村特殊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所謂特殊家庭環境是指在特殊家庭中兒童對周圍環境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家庭環境是兒童接觸最早、接觸最多的環境,對兒童心理產生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對其心理產生的作用。外在變化引起心理反應,心理環境又影響外在行為,產生交互反應。特殊家庭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忽視精神文化需求,心理狀態不穩定
家庭成員作為兒童從小的引導者,在兒童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特殊家庭環境里,在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都缺失的情況下,家庭結構受到破環,兒童的心理受到打擊,由單方父母或者隔代祖父母等角色來擔當引導者,容易只滿足兒童的物質需求,而對兒童的精神世界容易忽視。在特殊家庭中,兒童心理已經承受了一定的壓力和打擊,更需要精心的照顧。兒童在成長中其精神文化和物質資源兩者不可或缺,長期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匱乏,會讓兒童情感不穩定,精神空虛。兒童理解力有限、心理脆弱,得不到正面引導,負面情緒沒有有效發泄途徑,就容易受到社會不良影響和網絡的誘惑,造成情商低下,人際關系不好,道德情感不足,不會關心愛護自己和他人,甚至不珍愛生命等,從而影響社會行為。
(二)親情得不到滿足,情感缺失
農村特殊家庭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父母情感的復雜,與正常家庭的兒童相比會更少受到父母的情感關愛,根據調查顯示長期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兒童,由于平時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對父母感覺會很陌生,在談及父母的時候會有焦慮的表現,不會有正常家庭成員間的親密感。在農村家庭中與兒童朝夕相處的祖輩家庭成員,一方面要做家里農活一方面要照顧兒童生活起居,由于年齡的關系其精力有限,且文化水平不高,與兒童精神世界的交流非常少甚至沒有,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沒有這種意識,兒童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安撫和慰藉,長期處于情感缺失和渴求的狀態。兒童時期親密關系的缺乏會讓他們在長大以后也很難與他人產生親密關系。長此以往還會讓兒童產生遺棄感,與家庭成員無法產生親密關系,甚至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和仇視的心理,對社會和他人極度不信任,心理上孤獨冷漠,行為上自私自利。
二、改善農村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關系著兒童的健康成長。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影響著兒童人格和品質的塑造。在農村特殊家庭中,要關注家庭變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并采取措施進行彌補,否則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甚至會導致兒童出現重大心理疾病或危害自身和社會的行為。
(一)提高家庭成員意識,重視兒童心理問題
農村特殊家庭應該重視兒童心理情感的需求,提高家庭成員對家庭教育作用的意識。家庭成員要正面直視家庭中的特殊性,對與正常家庭不同的方面,如家庭成員結構和人際關系等,加強自身的責任心,根據不同家庭不同的特殊情況來調整教育方法,增加溝通和交流,搞好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盡量減少對兒童心理產生的不良影響。比如對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中的兒童,家長要付出比正常家庭中更多的耐心和關心愛護,來彌補單親家庭兒童情感的缺失,增加重組家庭兒童的歸屬感,減少其心理上的傷害,避免情感上的忽視和苛刻,尤其是家長可能會因為自身情緒的不穩定打罵兒童,轉嫁不良情緒,讓兒童受到多重打擊;而對于留守兒童,父母可以通過科技手段,使用電話和網絡等通訊設備多跟兒童進行溝通交流,盡量增加回家的次數,不讓兒童產生陌生感,父母與兒童要在情感上有相互的依戀感和親密感。
(二)學校重視并引導農村特殊家庭心理環境建設
學校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學校教育不僅僅是教授科學知識,還要提高在德智體方面的綜合教育水平,引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學校通過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如家長會、家訪等方式,了解并加強監護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意識,幫助家庭成員掌握與兒童溝通交流的技巧,充分發揮學校在這一階段的主導作用,營造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合作改善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問題,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三、結語
總之,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是社會未來的一部分,家庭和學校以及社會大環境要對其心理問題要引起重視。農村特殊家庭兒童的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共同合作、積極改善。
參考文獻:
[1] 張昱.心理健康與心理成長的動態關系探析[J]. 宿州學院學報,2013(10).
[2] 任麗杰.高校心理環境對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 教育探索,2013(2).
[ 責任編輯 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