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中最為基本的四大板塊,其中,如何提高寫作教學的成效,讓學生會寫作、愛寫作,則是深深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
一次寫作訓練,通常包含寫前指導、自主撰文、批改講評三個環節,而學生寫作的能力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得以提升的。那么,若是能指導學生將每次寫作訓練中的收獲由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是不是能為后續的寫作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呢?為此,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在“批改講評”環節中開設“評批賞析”課。現將一些心得分享如下。
一、“給自己點個贊”—在“自我肯定”中總結
任何一個進步的取得,都離不開在實踐過程中的不斷反思、總結,否則就如同驢子拉磨一般,看似不斷地踏著步其實只是在原地畫圈而已。對于學生寫作而言,經過三個環節的寫作實踐,文章已可圈可點,但若不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提煉,那么學生的寫作水平就不可能得到快速地提升。因此,“評批賞析”課就應當起到引導學生有效反思、合理總結、切實提升的功效。第一步當然就是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寫作優勢,在自我肯定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寫作經驗。為此,我便將“評批賞析”課的第一環節定為“給自己點個贊”。
對于“自我點贊”是有具體要求的:一是點贊的范圍必須是文章的修改之處,即要求學生就自己文章的修改情況選擇自認為最成功的一處點贊;二是點贊必須給出明確的理由。例如,有一次寫作練習,要求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一個人物,運用描寫、記敘相結合的方式寫一篇題為“我的—”的文章。于是,有一位學生寫了篇名為《我的同學》的作文,文中人物選擇的是班里的一位“調皮大王”,文章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人物描寫方法,生動而細膩地記敘了他在自修課期間模仿小品人物逗同學發笑、影響了他人學習的一件事。在修改過程中,該學生將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修改成了在主題班會之時,并且在“為自己點一個贊”環節中,他也選擇在此處點了贊,理由是“這樣的修改讓人物形象更加可愛了”。于是我找到小作者和他進一步交流:“為什么你認為修改后讓人物更加可愛是最值得肯定的一處呢?”小作者紅著臉說:“因為……因為寫完文章后我自己讀了讀,覺得塑造出來的好像是個調皮搗蛋、破壞課堂紀律的壞學生形象。”“這肯定不是你的初衷對嗎?”我接著問。“當然不是。”小作者連忙表態。見我微笑著以眼神鼓勵,他又繼續說:“其實,我就是想寫出這位同學的多才多藝。于是,我就想才藝應該是在主題班會活動的時候展現才恰當。”“所以,你進行了修改,也認為這處修改最重要,對嗎?”“是啊。否則,就算我描寫得再生動,語言再優美,那也顯示不出他的多才多藝,只能顯出他的調皮搗蛋。”說完小作者自己也笑了。交流至此,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于是我向小作者點明了原文的一個嚴重失誤—主題不明,同時總結剛才的一番交流:有時同一個題材,因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當然表達的思想就更是大相徑庭了。交談完之后,小作者在我的建議下將點贊的理由進行了修改:此處修改不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可愛,更關鍵的是讓文章的主題更加明確。我想,有了這樣一次深刻的反思,小作者今后在動筆寫文章之前一定會更加仔細地考慮文章寫作的目的,然后再進行謀篇布局,從而寫出高質量的文章。
二、“為組員加個贊”—借“他山之石”提升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給學生講評作文有點類似于醫生給病人看病,學生往往是那個被動的“接受者”,接受老師的種種“診斷”和各類“處方”。正如一句老話所說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許是因為缺少了主動性,學生總是難以清晰地明白為什么會“頭痛腳痛”,更不太明白哪帖藥能醫治哪種痛,于是,舊病復發也就在所難免了。
新課程改革后,我們不斷強調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一點在作文“評批賞析”課上也同樣是值得注意的。所以,我將課堂的第二個環節設置為“為組員加個贊”,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將作文“診斷”的“權利”還給學生。這個環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每位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要閱讀其他三位組員的文章,并要為每個組員加一個贊。當然,這個“加贊”也有具體要求:一是必須添加在一篇文章中你最欣賞的優勢之處,既可以在別人加贊基礎之上追加,也可以在別人尚未發現的文章優勢上點贊;二是加贊也必須寫下自己獨特的理由。這樣一來,若一篇文章在某一個方面獲得多個贊,那便說明它在這一方面值得借鑒。
記得在剛進初中不久的一次寫作訓練中,面對“那令我感動的一刻”這一文題,學生雖經過了“指導起草”“互助修改”等環節,但最終呈現出的作文所選的材料很多依然是“老師對我個別指導”“下雨天爸爸接我回家”“晚上做作業時媽媽送來一杯牛奶”等老掉牙的事,而且“杜撰”成分頗多。在這次的作文評批賞析課“為組員加個贊”環節中,有三篇文章均是在“選材”方面獲得了多個贊,它們所寫的主要事件分別為“媽媽天天堅持在我臨睡前為我做眼保健操”“樓道上陌生的同學幫助我撿起散落掉地的作業本”“午餐時好友主動幫我拿餐盒,并用餐巾紙擦干凈油漬后才放在我座位上”,而且評語也多為“事件獨特”“選材新穎”等。于是,大家一起欣賞了范文以及小組成員的加贊評語,之后我又請那三篇范文的作者分別講述了他們選材時的思考過程,并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白只有學會觀察生活,感受身邊小事,并注重平時的積累,才會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寫作素材。而這對于那些總覺得“無話可說”的學生而言,不啻為一帖良藥,在后來的寫作過程中我也的確發現學生對寫作素材的駕馭能力越來越強了。
經過課堂實踐,我們看到這種“加贊”的方式,最大的好處便是拓寬了范文的選擇權。即便是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只要他們的文中哪怕出現一句生動而貼切的語句,也有可能獲得同學的多個“加贊”,進而成為“范段”“范句”,讓他們也享受到被肯定的喜悅,意識到自身的寫作潛能,并朝著一定的方向繼續努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學生會形成一定的自我思考和評價能力。因此,在作文評批賞析課上,教師不妨充分利用這一點,將話語權更多地交還給學生,并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對比閱讀、相互點贊的過程中吸取別人文章中的精華,從而達到借“他山之石”來提升自己寫作水平的目的。
三、“在全班征集贊”—藉“班級組刊”激趣
經過評批賞析的前兩個環節,學生的文章都獲得了一定數量的“贊”,也意味著得到了一定的肯定,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是非常有利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獲得更大的認同感、成就感,我將課堂最后一個環節設置為“在全班征集贊”。在這一環節,由每個小組推薦一篇文章在全班范圍內征集“贊”,集“贊”最多的前三篇文章便可入選“班級組刊”。
對于學生來說,若作文能“發表”那肯定是很“給力”的事。可是,事實上,要在正規期刊上發表作文對于絕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怎么辦?如今電腦打印早已不是難事,很多家庭都可以做到,于是我和學生商議,每次作文評批賞析課結束時,我們一起選出可以入選的優秀作文或語段,請原作者按照約定的格式打印文章和“加贊”評語并上交,一定時間后,我們就組成“班級優秀作文選刊”,放在教室里供大家課余瀏覽。這樣做,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學生作文“發表”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使我們的作文評批賞析課有了具體的“物化成果”。它成了一個寶貴的寫作資源庫,學生在平時的翻閱過程中無形中等于進行了復習。當然,看著自己的文章也能變成“鉛印文字”供大家學習,學生們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寫作的興趣自然也就越來越大了。
寫作是一件極具個性化的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在作文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去尋求最合適、最有效的教學方式與途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作文教學的整體優化,幫助學生樹立起寫作自信。我的作文“評批賞析”課的宗旨就是在讓學生獲得寫作成就感,使其在激發寫作興趣的基礎上捋清每次寫作訓練的收獲,真正做到有所得、有所悟。正因此,我選擇了“點贊”這個極其符合“評批賞析”課堂教學需求的形式,希望在“贊”中引領學生不斷提升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