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麗
摘要:國有企業改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國有企業制度已經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國有企業虧損嚴重,消耗國家資產。因此,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核心是國有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涉及到資產評估、資產重組股權轉讓等一系列財務問題,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是解決企業改革的關鍵。運用PPP模式進行企業改制可以為企業尋找一條光明的發展道路。本文通過對企業改革中PPP模式的實際應用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財務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提煉出改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財務分析;企業改革;PPP模式
隨著國家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國有體制改革浪潮越演越烈,直至今天,仍有國有企業改制在進行中。國有企業通過外資注入、股份制、與其它企業合作、改良升級產品等多種方式盤活資產。不僅在產品本身求創新,更在企業資本制度及運營方式上進行改革。企業改制通過PPP模式運用可以盤活國有資產,推動社會經濟進步。但在改制過程中,出現的財務問題必須予以重視。解決財務難題是企業改制的重中之重。
一、PPP模式在企業改制中的作用
(一) PPP模式概述
1. PPP模式的概念
PPP模式是公共職能部門與個人或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從各國和國際組織對PPP的理解來看,PPP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PPP泛指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各種合作關系,而狹義的PPP可以理解為一系列項目融資模式的總稱,包含BOT、TOT、DBFO等多種模式。
2. PPP模式的特征
PPP模式的特征分為伙伴關系、利益共享、風險分擔三個方面?;锇殛P系是PPP項目第一大特征,所有成功實施的PPP項目都是建立在伙伴關系之上的?;锇殛P系是強調合作雙方,無論是公共職能部門還是個人都是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即是合作關系就應滿足彼此的需求,同時履行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通過簽訂法律契約明確各自的合作過程中的平等地位,雙方的權利義務均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利益共享,任何PPP項目都是公益性項目,具有壟斷性,但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PPP項目中公共部門與民營部門不僅分享利潤,而且還需要對民營部門可能的高額利潤進行控制,即不允許民營部門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形成超額利潤。風險分擔,這是PPP模式區別于公共部門與民營部門其它交易形式的顯著標志。在PPP模式中,公共部門盡可能大地承擔自己有優勢方面的伴生風險,民營部門實際會按其相對優勢承擔較多的、甚至全部的具體管理職責。PPP管理模式中,更多是考慮雙方風險的最優應對、最佳分擔,將整體風險最小化。
3. PPP模式的分類
PPP模式分為外包、特許經營和私有化三大類。外包主要應用于已有項目的經營上,特許經營類主要應用在已有項目的改造上,私有化主要應用于需要重建項目上。外包類模式是“租賃或承包合同”;特許經營類模式是“建設-運營-移交”、“移交-運營-移交”等;私有化模式是“建設-擁有-經營-移交”等。以特許經營為例,特許經營模式通常涉及兩方:授予方: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或經政府授權的企業。運營方:出資建造或升級改造提供公共服務所需的特許經營設施并按約定在之后的一定期間內運營該設施的企業。
PPP模式能夠有效減輕財政壓力,利用個人資金、技術支持,提高政府公共設施的管理力度。
(二) PPP模式在實際中的應用案例
近幾年來,特許經營漸漸成為提供公共服務所普遍采用的一種模式。特許經營模式涉及行業廣泛,包括:收費公路、橋梁、隧道、醫院、機場、監獄、污水處理、自來水供應、能源供應、垃圾填埋和處理等。PPP模式不僅應用于政府公共服務方面,還可應用于國有企業改革中。[2]例如,從事污水處理及污泥處理的國有資產企事業單位改制后,從事污水、污泥處理廠及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供水廠的建設和運營,再生水廠的建設和運營,污泥處理與銷售,污水處理與銷售。運營方與政府簽訂特許經營協議,運營方占股70%,國有資產占股30%。經營模式為特許經營類“建設-運營-移交”、“移交-運營-移交”。將改革后的企業推入市場競爭機制中,讓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促進市場良性競爭機制,推進企業進步。
二、在企業改革過程中,經常出現的財務問題分析
(一)關于資產評估問題
企業改制過程中資產評估問題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土地資產評估。國有企業土地用地屬于國家,是國家無償提供給企業使用,但在重組時,應將土地價值作為評估的一個方面;第二,債務問題。債務問題是資產評估的核心問題,企業對待負債資產的處理方式各有不同,有的計入資產、有的歸入債權人、還有的想利用企業改革機會鉆法律空子。處理好債務問題是保證國家資產的重要元素。
(二)關于產權界定的問題
國有企業大多成立于改革開放初期,受當時歷史背景影響,當時的產權界定、財務制度、法律規定還不夠具體和明確,資金來源比較復雜[3]。這為后來產權界定帶來了較為復雜的問題。但無論實際情況怎樣復雜,都必須認真處理,本著公平公正,保護國家財產為原則界定產權歸屬。
(三)關于股權問題
股權問題雖然看起來比較容易理解,但背后卻牽引著企業的發展命脈,對于企業的效益提升起著關鍵作用。若股權問題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企業運營效率,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甚至流失。目前,企業股份制可分為職工股和國家股,大型企業為保證國家利益,優先設立國家股份占比在50%以上,有的中小企業,國家股份占比在50%以下。再將剩余股份分給企業職工,這是國企職工的一種福利待遇體現,盈利是優先分配國有股份利潤,剩余部分按照年資、貢獻、份數等分配給國有
職工。在職工股份分配時,企業領導人數少,平均占股基數高,普通員工人數多,平均占股基數少,要均衡企業職工間的股權分配,避免導致股權分配問題造成員工消極怠工。
三、企業改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清產核資問題的處理
企業改革的第一步是對企業資產現狀準確登記,尤其對企業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債權債務等進行全面分析與核查無誤后,轉給委托機構進行復驗、評估。
(二)關于資產分割問題處理
企業資產分為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兩種,對于非經營性資產,必須與經營性資產相剝離,非經營性資產利用轉給法人繼續經營或出售,用來安置職工。也可以上交國家管理。對于轉給法人成立獨立機構的,必須依照資產凈值實收資本,;對于出售的,必須將出售資金轉入國家借記科目。
(三)負債問題處理
企業負債問題較多,要逐一予以登記、沖減,全面系統進行負值管理[4]。當住房周轉資金和標準支出出現負值時,可以用國有資本或公積金沖減;當工資和福利費出現負值時,應首先分析工資負值原因,使用工資結余進行彌補,若工資結余不足,再進行國有資本補充。若拖欠職工集資費用,可轉為個人參股。
(四)職工安置問題與改制費用問題
職工安置直接關系到改制費用分配,職工安置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第一,改制影響企業員工原有福利待遇,可根據政策要求對員工進行經濟補償,補償金計入單獨核算科目。第二,股份制企業可將補償金轉為入股形式,提高員工后期收益率。第三,選擇離開企業的職工,應予以經濟補償,如經濟款項吃緊,可簽訂協議。計入資產負債中。
(五)國有資產的處理問題
在完成清產核資、資產分割、負債問題、職工安置等一些列國有資產處理后的資產稱為凈資產。凈資產可以由投資者或員工購買,也可以先租后買。在前期買斷國有資產,當國有資產值較大時,要保留國有資產股份,依照國有資產進行使用。
四、結論
隨著國家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國有體制改革浪潮越演越烈。國有企業制度已經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國有企業改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國有企業通過PPP模式注入外資、改革股份制、改良升級產品等多種方式盤活資產。在改革過程中,能否利用債轉股、并購、上市重組等途徑解決資金負債問題,是企業改制的重中之重。筆者通過對PPP模式的概述,簡要介紹了PPP模式在財務分析上對企業改制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素萍.企業改制過程中的財務及會計問題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7(02):175.
[2]米小茹.企業改制中的財務會計問題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03(16):247.
[3]王亮.企業改制過程中的財務及會計問題分析[J].進出口經理人,2014,11(S1):92.
[4]李建超.我國企業集團改制存在的財務問題及分析[A].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委員會.煤炭經濟管理新論(第7輯)——第八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暨第二屆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2007)論文集[C].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委員會,2007:2.
(作者單位:北控(洛陽)水務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