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楨 梁林梅
基礎教育信息化
國內中小學名師網絡工作室發展現狀分析
王楨 梁林梅
(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當前,全社會都在提倡“互聯網+”的理念,對于教師教育而言,“互聯網+教育”就是“互聯網+教師共同研修”。“名師網絡工作室”作為一個新的模式,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培養骨干教師的重要載體。實踐證明,以知名教師為引領,以骨干教師為核心,以網絡平臺為支撐,以提高教師教學與研究能力為目的的“名師網絡工作室”,不但能促進名師自身的成長,而且能夠發揮名師的引領示范作用,帶動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本文對已有材料梳理歸納,概括出國內名師網絡工作室的發展軌跡,并對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研究,以期為名師網絡工作室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基礎教育;名師網絡工作室;發展現狀
名師網絡工作室是名師工作室在信息化時代下的發展產物。名師工作室是“名師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0年9月8日,《中共盧灣區教育局委員會盧灣區教育局關于建立“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的通知》的印發,開啟了我國教育界“名師工作室”的時代。近年來,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涌現。實踐證明,利用名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帶領青年教師發展,改善教師的成長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名師工作室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由于名師工作室發展中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考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更新速度,2011年1月4日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教師〔2011〕1號)[1]中強調:要逐步實現城鄉教師培訓一體化,創造性地開展培訓活動,要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師教育并取得明顯成效;著力突出培訓的層次性和全面性,堅持網絡培訓與實體培訓相結合,促進中小學教師培訓在新時期取得新成績。
教育部聯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在2014年11月16日發布的《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教技〔2014〕6號)中提出:鼓勵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協同備課和網絡研修,形成共同備課、教學研究、資源共享等一體化協作交流機制[2]。
教育部辦公廳在2015年9月1日印發的《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教技廳函〔2015〕76號)[3]中強調要全面扎實地推進“三個課堂”建設,組織特級教師、名師與若干名青年教師通過“名師工作室”等形式利用網絡的優勢形成教師在線研修共同體,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廣大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同時,“三通兩平臺”的建設提供了比較完善堅實的網絡環境基礎,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名師自身的優質資源和網絡平臺的強大功能,在已有名師工作室的基礎上名師網絡工作室應運而生。雖然出現的時間不長,但是名師網絡工作室具有的優越性使其蓬勃發展,成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
近年來,各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不斷加強對名師的引領,對相關經費和政策的扶持,堅持以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構建信息化教育教學環境。一線城市和沿海城市這些教育發達地區更是搶占先機,紛紛開展名師網絡工作室項目建設,為本地區的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3年湖南省組建了名師網絡工作室,探索出了資源開發和網絡教研相結合的新模式。浙江、江蘇、江西、山東、上海等省份緊隨其后,依托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發揮專家的引領與示范作用,統籌規劃,經過艱辛地實踐探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012年10月12日湖南省教育廳電化教育辦公室發布《關于組建湖南省基礎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名師網絡工作室的通知》(湘教電館通〔2012〕57號),并在2013年開始首批名師網絡工作室的建設。目前已建成兩批共57個名師網絡工作室,實現了逐步覆蓋到各學科、各學段的目標。工作室累計訪問次數超過1億次,成員3萬多人,資源總數50萬條,發起在線交流1萬余次,掀起了專家引領資源建設與應用、網絡教研的新高潮。大量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教學骨干;成套資源不斷涌現、微課資源精雕細琢、特色資源百花齊放,每個工作室在建設周期中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融合模式。其經驗做法獲得了中央電化教育館的肯定與支持,為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師工作坊”的建設提供了范式[4]。
江西省整合全省中小學階段的名師資源,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建設了兩批共589個名師網絡工作室,使其成為中小學教師“學、教、研、培一體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網絡平臺。平臺功能完善、界面美觀、資源豐富、用戶體驗好。因此,相當多的工作室能夠利用網絡平臺積極開展各項研修活動,發表自己獨到的教育觀點和上傳原創性的資源。論壇里面討論十分熱烈,名師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互動頻繁,常常由一個小話題發展為一場專題性質的學術沙龍。一些工作室也會定期舉辦在線講座,出版刊物以收錄和展示工作室成果,皆反響良好[5]。
2015年11月19日山東省教育廳印發了《山東省第三期齊魯名師建設工程實施方案(2016—2018 年)》的通知(魯教師字〔2015〕22號),山東省教育廳依托山東省教師教育網,為每位名師建立網上名師工作室,支持名師們開展學習、科研、師帶徒活動。
名師網絡工作室不僅帶動了學員的成長,還幫助齊魯名師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能力與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了顯著提升。其中有10位齊魯名師所帶團隊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有4位名師被推薦為 2015年教育部“萬人計劃”國家教學名師候選人,有8位名師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5位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工作室建設周期內,名師出版著作、發表論文、撰寫調研報告共計756項,各類科研獲獎共計698項[6]。齊魯名師在自主專業發展的同時也成為推動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
2015年12月28日,福建省教育廳出臺了《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建設與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閩教人〔2015〕127號),并依托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了45個名師網絡工作室。成立至今,工作室各項工作建設顯成效:①組織開展專家講座、名師公開課等活動近600場,申報重點課題27項,累計發表教育論文62篇。②工作室成員在網站上開設博客,上傳新的教育理念和經驗總結。③工作室成果及時匯編整理,目前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邊教邊想》等三本書籍來記錄中學語文、數學、歷史三個名師工作室研究成果。隨著建設模式的不斷完善,名師網絡工作室已逐漸成為中小學教師開展科研的新舞臺,目前已完成了一大批的重點教科研課題。
2015年5月22日南京市教育局發布了《關于開展“南京市名師工作室”創建工作的通知》(寧教高師〔2015〕12號)。計劃首批建設20個名師網絡工作室,今后將逐年增加工作室數量。
為了更加系統、客觀地了解目前名師網絡工作室的建設情況,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方法,選取從北到南的七個省份作為研究樣本,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共確定了744個名師網絡工作室,按學段統計每個省的工作室數量,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省份名師網絡工作室按學段統計數據(單位:個)
依據上表,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名師網絡工作室發展迅速。近年來,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意識到名師網絡工作室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增加了對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投入,工作室的數量不斷增加。
二是作為教育大省和教育強省,山東、浙江、湖南等省份的名師網絡工作室涉及面廣,分布均衡,協調發展。
三是整體而言,工作室的建設重點在中小學階段,相關機構對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投入較少。
名師網絡工作室很大程度上是依托網絡平臺展開活動的,因此平臺的功能模塊分類、設計成熟度就非常重要。通過對樣本省份名師網絡工作室的平臺功能歸類整理,筆者認為比較完善的平臺設計與使用應分為基礎功能、業務功能和管理功能三大塊[7],具體的功能描述見表2、表3及表4。

表2 平臺的基礎功能

表3 平臺的業務功能

表4 平臺的管理功能
根據以上劃歸方式,通過對這些工作室欄目、功能的歸類統計,劃分為空間、資源、研修、活動四個模塊。筆者以作為樣本的744個工作室所開辟的類目為單位,分別統計了各欄目對應工作室的數量,并計算了這些工作室占總數的百分比。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名師網絡工作室模塊、欄目及對應工作室數量統計
名師網絡工作室都是以本省的中小學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支架來搭建,雖然每個省的設計風格和欄目命名不同,但是建設重點內容和功能大同小異,由表5我們可以看出:
(1)在空間模塊,工作室的基本欄目(如工作室簡介、團隊風采、公告資訊)是必有的,它展示這個工作室的實力和風貌。對于“成果展示”“最新動態”“最近訪客”“留言板”欄目,絕大部分工作室會設立,這也是網絡工作室的優勢所在,以實時和非實時形式記錄工作室的運行軌跡。“網盤下載”是湖南省特有的欄目,方便了學員對資源的存儲和使用。將近一半的工作室都留有“自定義板塊”,既體現了整體風格的一致性,又充分發揮了每個工作室的創造性,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
(2)資源作為支撐工作室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內容質量好壞決定著工作室的水平高低。表5中的“名師課堂”主要包含:微課、公開課、示范課和匯報課,名師以其高超的教學技巧和課堂掌控力來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學員通過仔細揣摩名師的授課過程,對照自身,發現問題,取長補短,實現質的飛躍。還有一部分工作室針對考試標準,研究考試出題點和解題技巧,改進后期的教學。
(3)學員在工作室不僅要學習實踐性知識,還要努力成長為專家型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將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轉化為可研究的課題,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經過不斷地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反復,專業水平得到升華,職業滿足感也逐步提高,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工作室都認同這一點。“觀課評課”“案例分析”作為常規的、重要的研修內容,分布卻只占37.0%和41.4%,這可能受學員的工作安排和條件限制等影響,單純的利用QQ群、微信群等難以達到實時記錄、深入交流的效果,可以通過視頻會議系統的形式營造一種“在場”的氛圍。
(4)活動方式多樣以及活動頻率恰當是保持工作室活躍程度的重要因素。在表5中,“在線交流”占到89.1%,其中不乏思維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但也有一些工作室的在線交流內容冗余枯燥,流于形式和數量。“理念學習”達到62.4%,這說明絕大多數工作室通過專家引領或外出學習的形式,轉變學員的理念態度,接觸到更多的理論前沿來指導教學工作。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貫穿于學員在名師網絡工作室學習全過程的“集體培訓”“教學論壇”“感悟反思”卻分別只有25.4%、26.7%、29.7%。所有成員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研討、不斷反思,才能夠有所收獲和成長。
從表1和表5的數據來看,全國范圍內的名師網絡工作室的運行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總的來說,東部沿海地區名師網絡工作室數量多,投入力度大,輻射面也較廣;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名師工作室數量很少,師資力量薄弱。因此,名師網絡工作室的建設
不能只落腳在大城市,還應該把工作室聚焦于鄉村學校,培養更多的鄉村名師。同時,從分析現有的工作室運行情況而言,普遍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第一,平臺建設是名師網絡工作室的核心,急需做好平臺底層整體架構的功能設計。全國有很多地市建立了網絡工作室,但是有相當數量的網站打不開,網絡傳輸不穩定;由于平臺空間的容量有限,從而導致平臺負載過大而不能滿足教師上傳資源的需求。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名師與學科帶頭人的工作積極性。目前,平臺建設較成熟的有浙江、福建、湖北等省份。第二,不論是名師網絡工作室建設成效顯著的省份還是剛開始建立的省份,有很多工作室只是有名無實,由于主持人工作比較繁忙,也無暇顧及工作室的活動開展情況;或是主持人確實很有“名”,但是該名師不具備管理一個團隊以及領導他人方面的素質和技巧,致使工作室建設緩慢、內容匱乏、缺少活力、沒有成效。我們都知道名師是工作室的總負責人,某種意義上說,名師的高度決定著名師工作室的高度。因此,這不僅在于開始時要精選名師,還在于后續工作中要將其作用最大化,想方設法帶動名師和學員的熱情和活力。第三,通過對優秀的工作室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一些相同點:空間模塊多樣、資源精簡優質、活動參與度高、工作有序高效。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保證各項工作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保證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打造責任明確、分工協作、溝通順暢、執行高效的團隊。第四,各省都為工作室提供了充分的資金保障,但是很多地方的經費支配權不在主持人手中,工作室的各項費用都要經過層層審批,程序多、時間長等問題直接導致線下的交流活動耽擱停滯。第五,各省都出臺有相應的考核評價標準,規定在建設周期內要上傳多少資源、開展幾次活動等。這些規定起到了督促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弊端,筆者通過對上述被統計的工作室進行分析發現,有很多工作室的資源緊扣專業發展,及時更新、形式多樣,確實帶動了學員的快速成長,但更多的工作室只是為了湊數,長時間沒有動態,只在某幾天內便堆砌了大量的資源,并且論壇和留言區的內容只是為了留下足跡,搞形式主義,沒有實現交流討論的目的。因此,對于評價驗收工作來講,如何客觀、真實、高效地反映成果,對名師工作室的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名師網絡工作室已找到合適的土壤生根發芽,作為一種全新的模式其注定會具備獨特的優勢,但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們更應該創新思維、大膽嘗試,多維度地分析梳理國內名師網絡工作室的發展現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師培訓長效機制。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Z].教師〔2011〕1號,2011-01-04.
[2]教育部.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Z].教技〔2014〕6號,2014-11-16.
[3]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Z].教技〔2015〕76號,2015-09-01.
[4]陳德平.湖南基礎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J].教育信息化,2014,(12):13-17.
[5]肖人翔,李孟華.制度建設,名師工作室的基礎[N].中國教育報,2013-09-02(03).
[6]孫曉俊.專業發展背景下的交互式數學名師工作室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5.
[7]豆丁網.名師網絡工作室建設方案介紹[EB/OL].(2015-10-23) [2017-03-01].http://www.docin.com/p-1331412451.html.
(責任編輯 孫志莉)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ar Teachers’ Network Studio in Domestic Basic Education
WANG Zhen,LIANG Linme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China 475004)
At present,the whole society is promoting the "Internet +" concept.For teacher education,"Internet+education" refers to "Internet+teacher co-research and co-training".As a new model,the "star teachers’ network studio"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backbone teacher training.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tar teachers’network studio" can not only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r teachers themselves,but als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facilitating the young teachers’ rapid development in teaching.This is because the studio is led by well-known teachers;backbone teachers are its core;it is supported by the Internet platform;and its aim is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petence.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existing materials,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star teacher’ network studio" in China.In addition,it tries 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the stu dio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ar teachers’ network studio.
basic education;star teachers’network studio;development status
G4
A
2096-0069(2017)03-0046-06
2017-02-28
王楨(1990— ),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梁林梅(1969— ),女,河南林州人,教授,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基礎理論與國際比較、教育信息化與學習變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