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炎癥性腸病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腸道疾病,有兩種常見類型: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近年來,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不斷升高且趨于年輕化。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唐志鵬主任醫師表示,這和人們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有著莫大的關系。
出現“里急后重” 需警惕潰瘍性腸炎
據了解,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發生在結腸,而結腸是大腸的一部分,主要分為四段,依次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不同的病變范圍,其臨床表現也不同。結腸的腸壁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本病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
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中夾雜膿、血和黏液,常伴有里急后重等癥狀,可有皮膚黏膜表現(如口腔潰瘍、結節性紅斑)、關節損害(如外周關節炎、脊柱關節炎等)、眼部病變(如虹膜炎、鞏膜炎)、肝膽疾病(如脂肪肝、膽石癥)等腸外表現,甚至出現全身發熱、營養不良的癥狀。該病需要終身治療,危害較大。
唐主任介紹,潰瘍性結腸炎需結合臨床表現、內鏡和病理組織學進行綜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結腸炎的基礎上作出診斷。
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很重要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潰瘍性結腸炎在城市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一種“城市病”。“不少人由于工作壓力大,平時經常熬夜,導致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炎癥性腸炎更青睞于此類人群。”唐主任坦言,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很多年輕人經常攝入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的食品,這無疑增加了患病的風險。
唐主任提及,過度講究衛生可能對某些病的防治不利,衛生條件越好,幼年時期接觸各種微生物或病原體的機會越少,則長大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幾率相應增高,即“衛生假說”。當幼兒體內的正常菌群出現紊亂,這將直接影響到之后免疫系統的發展,同樣會導致兒童時期的過敏和哮喘風險更高。
目前,西醫治療會采用氨基水楊酸類、糖皮質激素類、免疫調節劑、營養支持等方法,但其長期療效欠理想,且副作用較明顯。若患者處于輕度或中度的活動期,一般會用到具有抗炎作用的氨基水楊酸類制劑,口服激素或者嘌呤類藥物等免疫調節劑治療。若是重度的潰瘍性結腸炎,則需要考慮用靜脈激素治療,抗腫瘤壞死因子抗體等生物制劑,甚至手術治療。
益生菌: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好幫手
據唐主任介紹,益生菌制劑也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一個重要手段。他坦言,與普通的慢性腸炎不同,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復發率較高的腸道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醫學界認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可能和遺傳因素、免疫調節紊亂、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局部免疫異常有關。攜帶某些特殊基因的人群可能更易患潰瘍性結腸炎。
人體本身具有與各種病原菌做斗爭的能力,俗稱抵抗力。正常菌群還能夠幫助機體抵抗各種致病菌的入侵。一旦人體和微生物之間的共生平衡被打破,機體就可能出現各種病癥。但是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來說,病程中常出現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極易復發。
腸道菌群以胃腸道為根據地,制造營養物質,指揮人體代謝、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影響人體健康。在一定條件下,有害菌對腸道會有破壞作用,誘發各種腸道疾病;益生菌則可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被大家熟知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雙歧桿菌。
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對結腸上皮細胞有提供營養的作用。而益生菌促進有益菌生長繁殖,抑制有害菌生長,使得腸道的微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據悉,益生菌可能通過生物拮抗、加強腸道上皮屏障功能及調節腸道免疫系統功能等機制潰瘍性結腸炎。并且,益生菌對于本病的維持治療是有益處的。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治療策略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中醫的“痢疾”、“腸癰”病癥范圍。飲食不節,或感受濕熱之邪,致濕熱蘊結大腸,腑氣不利,氣血凝滯, 壅而化膿。中醫療法治療本病具有優勢,臨床上針對該病“濕熱內蘊、瘀血阻絡、脾氣虛弱”的病機特點,根據不同證型進行辨證論治。唐主任介紹,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治療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根據疾病類型:可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在活動期,建議在患病初期有三種治療方式:以服用西藥為主,中藥治療為輔; 或者西藥、中藥并用;或者單純服用中藥。而在緩解期,患者可逐漸撤停西藥,過渡到單純用中藥治療。
(2)根據病情程度:可以分為輕、中、重度。若病情處于輕、中度,患者可以中藥治療為主,可配合西藥;若發展到重度則要以西藥為主,可配合中藥。
(3)根據病變部位:若直腸、左半結腸發生病變,采取局部治療(灌腸、栓劑)或加湯藥口服;若為廣泛性病變,建議口服湯藥為主,加局部治療(灌腸、栓劑)。
(4)根據中醫證型:扶正祛邪是中醫學治療原則之一。扶正是指扶助人體正氣,祛邪是指祛除體內邪氣。實證治以祛邪,虛證治以扶正。
>>>>
中醫辨證治療法
(1)大腸濕熱證:腹瀉黏液膿血 、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身熱、口干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需要用到清熱化濕,調氣行血的藥方: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和芍藥湯(黃芪、大黃、芍藥、當歸、黃連,檳榔,木香、肉桂)
(2)脾虛腸熱證:下痢稀薄,加油黏凍,少許膿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痛喜按,舌質淡紅,苔薄黃,脈細。需要用到健脾清腸的藥方:四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和香連丸(黃蓮、木香)。
(3)脾虛濕阻證:大便稀薄,少量黏液,腹部隱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姜黃、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或濡緩。需要用到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的藥方。:參苓白術散(黨參、茯苓、白術、山藥、白扁豆、蓮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甘草)。
除了口服中藥以外,還可通過中藥灌腸(比如用錫類散,云南白藥,或者清熱止血中藥)、栓劑治療、針灸等中醫療法對潰瘍性結腸炎也有很好的療效。
最后,唐主任提醒,在配合治療的同時,注意勞逸結合,舒暢心情,在飲食上也需格外注意。一般情況下,為了避免該病復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最好對這些食物忌口:奶制品(牛奶、酸奶、奶酪),紅肉(羊肉、牛肉),海鮮,河蝦,大閘蟹 ,雞肉。可以通過食用禽蛋類、淡水魚和鴨肉等來補充所需的蛋白質。此外,建議平時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類食物,盡量不要飲酒和抽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