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日(5月14日)就是母親節了!在節日來臨之際,很多人也許已經購買了各種營養品送給媽媽,以表孝心,但可能會忽略潛伏在媽媽身邊的健康殺手——骨質疏松癥。據統計,全球每3秒就會發生一起骨質疏松性骨折,該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從2006年至今,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男性只有五分之一,絕經后的婦女患病率極高。為了讓母親們遠離骨質疏松的困擾,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質疏松和骨病專科岳華副主任醫師為您支招如何科學防治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的誘因何其多
岳醫生介紹,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征,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骨痛,身高變矮,駝背畸形等。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復雜疾病,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① 年齡:骨質疏松癥是種增齡性疾病,年齡越大,骨質疏松的發病率越高。
② 性別:女性患者通常要多于男性。
③ 人種:白色人種是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黃色人種居中,黑色人種發病率最低。
④ 性激素水平:絕經后女性及老年男性因體內性激素水平下降,尤其是女性進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撤退,導致骨量丟失加速,出現骨質疏松癥。
⑤ 遺傳因素: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與成年后峰值骨密度的高低有關,而峰值骨密度的60-7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此外,研究表明:患有骨質疏松癥的母親,其女兒骨質疏松癥的患病風險要明顯高于普通人群。
⑥ 營養因素:平素挑食、缺乏光照和運動,抽煙、酗酒等等都是骨質疏松的風險因。尤其是處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因為無論胎兒還是嬰兒,其骨骼發育所需要的維生素D和鈣質完全來源于母體,若母親沒有充足的維生素D和鈣質的攝入,就會影響胎兒或嬰兒骨骼的正常發育。
絕經后婦女為高發人群 需定期檢查骨密度
為什么絕經后女性更易患上骨質疏松呢?岳醫生表示,骨量的積累始于幼年時期,90%的骨量形成于20歲之前,25~35歲時骨量達到峰值,40歲左右開始逐漸流失。更年期對女性來說是個“坎”,在絕經后的5—10年,由于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急速下降,可以丟失全身骨量的30-50%,其骨質流失的速度會達到同齡男性的4-6倍,極易引起骨質疏松癥。
由于雌激素減少會加速骨量的流失,使骨密度下降,因此,在沒有雌激素使用禁忌的情況下,女性在圍絕經期即出現月經紊亂等現象時,就應及早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不僅有助于明顯改善潮熱、多汗、煩躁等更年期癥狀,更有利于骨量的保留,預防骨質疏松癥的出現。
因絕經后女性和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骨量流失速度加快,所以應特別關注自己骨骼的健康狀況。
專家呼吁,早檢查、早預防非常重要,建議女性在圍絕經期或者絕經早期就要開始監測骨密度變化,每年檢查一次。雙能x線吸收儀(DXA)是常用的骨密度檢查儀器,骨密度測定目前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金標準。此外,骨代謝標志物可反映骨代謝狀態,有助于判斷骨轉換類型,是骨質疏松癥鑒別診斷、臨床用藥選擇和療效判斷的重要依據,建議每隔3—6個月檢測一次。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增齡性疾病,而繼發性骨質疏松是由某些疾病或某些原因所致,常見的繼發性骨質疏松病因包括:
(1)內分泌代謝疾病
庫欣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性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泌乳素瘤、糖尿病以及垂體功能減退癥等。
(2)胃腸道疾病
鈣和維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基本營養劑。而鈣和維生素D均從胃腸道吸收獲得,所以胃腸道疾病也可引起骨質疏松,比如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腹瀉、胃腸道術后的患者更容易患上此病。
(3)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疾病
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也可致嚴重的骨質疏松癥。
(4)藥物影響
有些患者在治療其他疾病的同時可能會用到一些特殊的藥物,比如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凝血藥等,殊不知,經常服用這些藥物都易引起骨質疏松癥,所以建議此類人群早檢查早治療。另外:乳腺癌患者通常會用到內分泌治療藥物,致使體內的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從而誘發骨質疏松,建議患者在進行內分泌治療的同時,盡早到骨質疏松專科就診,及時應用抗骨質疏松藥物。任何抗骨質疏松治療的基礎是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
骨質疏松癥危害大 髖關節骨折致殘率高
岳醫生指出,骨質疏松癥沒有早期的預警癥狀, 很多病人在骨折發生之前,通常無特殊的臨床表現。絕經后女性若出現手腳抽筋、腰酸背痛、身高突然變矮、駝背畸形等癥狀時,需要警惕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由于骨質疏松早期難以被察覺,一般骨量丟失達到全身骨量的12% 以上時才會出現骨痛等癥狀,有些人直到發生意外骨折后才來就醫。”
隨著年齡的增大,骨折的風險逐年增加。由于骨質疏松會使骨強度降低,所以骨折是骨質疏松最常見的并發癥,也是骨質疏松癥最大的危害,因此需加強預防骨質疏松癥的意識,早期檢查、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
據悉,骨質疏松性骨折主要累及脊柱、前臂遠端和髖部。若胸、腰椎發生壓縮性骨折,出現脊椎后突畸形,胸廓變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患者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而髖部骨折危害最為嚴重,其致殘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研究表明,老年女性髖部骨折后,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5%—30%,而男性雖然髖部骨折發生率低于老年女性,但髖部骨折發生后一年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可達32%以上。60%左右的髖部骨折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自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此外,由于老年人骨髓中脂肪組織較多,當發生骨折時,骨髓腔中的脂肪滴將溢出進入血管,可引起肺部、腦部脂肪栓塞,死亡率極高,并且不可控。另外,若老年人不慎發生髖部骨折,臥床時間較長,可引發老人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等嚴重并發癥,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
骨質疏松如何防治?多運動多曬太陽
岳醫生指出,其實骨質疏松癥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我國骨質疏松癥患病人群已出現年輕化趨勢,這主要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預防骨質疏松癥,在補充鈣和維生素D的基礎上,記得多曬太陽、多運動,均衡膳食并戒煙、慎酒。
生活中,應避免久站久坐。缺乏運動會造成肌肉萎縮、骨量流失,而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可增強骨質的強度和骨量,不僅能保持身體的靈活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骨質疏松的發生。
維生素D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其基本作用是促進鈣質的吸收,同時還有預防跌倒,維持身體平衡,調節免疫力等多重作用。如今不少人都較少戶外運動,整天呆在室內,出門以車代步,接受陽光照射機會太少,是導致體內維生素D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影響了鈣質的吸收,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其實,陽光中的紫外線促進皮膚合成合成維生素D,這對促進身體鈣的吸收,維持骨骼健康至關重要。中老年人可以通過散步、抗阻運動,以提高骨強度。但活動時需注意防止跌倒,以免造成骨折。
值得注意的是,骨頭湯補鈣并不靠譜。岳醫生說,骨頭湯里的鈣量其實非常少,且含有大量的脂肪和嘌呤,易導致高脂血癥和高尿酸血癥,有可能誘發痛風發作。除了牛奶、酸奶和奶酪等乳制品以外,蝦皮、海帶、芝麻醬、紫菜等也都是補鈣的好食物。同時應盡量少喝濃茶、咖啡及碳酸飲料。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可適當攝入豆漿等豆制品等,若服用其他含有植物雌激素的藥品或保健品,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否則有引發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風險。
此外,預防骨質疏松癥需要從“小”開始。岳醫生坦言,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和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對于成年后峰值骨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專家介紹
岳華,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后,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啟明星,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優秀青年人才。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骨質疏松專科分會青年委員。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以及繼發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腎功能障礙等繼發性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預防和內科治療以及少見單基因代謝性骨病的臨床診治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