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與合作: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在京召開
Global Space Exploration Conference (GLEX 2017) Held in Beijing
2017年6月5-9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導,國際宇航聯合會和中國宇航學會共同主辦,同時獲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以及中國航天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本次大會主題為“分享與合作”,旨在加強國際航天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航天技術創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會共吸引了來自全球51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代表參加。
6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地向本次大會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開幕式,代表習近平主席宣讀賀信并致辭。
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共同主席、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共同主席、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法國航天局局長讓·伊夫·勒加爾也先后致辭。開幕式由本屆大會地方組委會主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主持。
李源潮、勒加爾、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唐登杰和歐洲航天局局長約翰·迪特里希·沃爾納啟動璣衡撫辰儀模型,為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正式啟幕。
大會共組織4場全體會議、9場主旨報告、10場全球網絡論壇、25場技術分組討論等,涵蓋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和小行星探測等13個技術領域。
在6月6日舉辦的航天局長全體會議和以“全球合作太空探索與創新”為主題的網絡論壇上,各國航天局長及航天機構官員紛紛表示要加強航天國際合作和航天機構間的合作。
法國航天局局長勒加爾指出,太空探索是巨大的工程,如果攜起手來,可以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意大利航天局局長羅伯特·巴蒂斯通指出,航天人應該設定盡可能遠大的夢想—就像“阿波羅”式的目標,全球航天界一起合作來實現。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加強合作是各國航天面臨的課題,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致力于國際合作,致力于將成果惠及人類。
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指出,當前全球航天發展面臨新挑戰,應對挑戰的關鍵在于建立“共商、共建、共贏”的全球航天合作伙伴關系。中國國家航天局愿意就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空間科學探測任務,與各國航天機構探討合作方式,為建立太空探索創新全球伙伴關系,同時與新興航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
此外,來自南非、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肯尼亞等國家航天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了非洲國家在全球空間探索方面的作用。會議透露,非洲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測控、導航、衛星通信和空間科學與探索四大領域技術,同時希望成立非洲航天局。
在航天局長全體會議和促進太空探索國際合作全體會議上,多個航天大國的航天局長表示人類應該先繼續探索月球,繼而開發火星;融合人類與機械優勢是未來太空探索的重要方向。
歐洲航天局局長沃爾納在其《歐洲航天局關于月球國際合作的設想》的報告中指出,月球是走向深空的一站,可為探索火星和其他星球積累技術;歐洲航天局設想的月球探測是國際性的,包含人和機器人參與、公共機構和商業共同參與。他呼吁全球一起建設“月球村”。
美國航空航天局高級顧問Kathy Laurini認為,空間探測不應只關注某個單一目標,還應該關注如何形成合力,去往更多地方。火星是長遠目標,但目前有些遙不可及,當務之急是扎扎實實做好工作。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
意大利航天局局長巴蒂斯通表示,意大利的關注點是火星,但要以地月任務積累經驗,推動火星探測與深空探測。
美國航天員奧爾德林在其《循環飛行器登陸火星途徑》報告中指出,循環飛行器技術對于載人登陸并不是最熱門技術,但卻可行,適用于未來的月球和火星之旅。不過,目前仍需攻克發動機、推進系統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他在報告的最后呼吁“讓我們共同前往火星吧!”
美國洛馬公司“獵戶座”飛船項目策略官羅伯特·錢伯斯作了《洛馬公司太空探索項目最新進展》的報告,他首先描繪了人類定居火星的夢想,并透露NASA正試圖引導未來的火星之旅,計劃最早在2020年建設首個太空居住設施“深空之門”,環繞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獵戶座”飛船將是其一部分。洛馬公司還計劃利用名為“火星基地”的太空艙,在10年左右時間內將航天員送入火星軌道。
在航天局長全體會議上,航天局長們無一例外地表達了對私營航天企業的歡迎。私營企業作為當今航天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已經改變了航天業的格局。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指出,航天局應該代表本國產業界做好發展規劃,并制定相關政策,“一國的航天科技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某些領域交給私營企業去實施是可行的”。
歐洲航天局局長沃爾納表示,現在一些中小企業來尋求歐洲航天局幫助,需要的不是資金,而是數據,以及和其他國家的合作關系等。
德國宇航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帕斯卡爾·艾潤福勞德指出,航天局之間加強合作的同時,還要增強與私營企業的合作。針對如何驅動太空探索領域相關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的發展,她指出,“歐洲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的發展和美國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通過建立項目,組織討論會等形式匯聚這些新興力量,為他們創造交流學習的空間”。
本次大會聚焦中國航天發展,中國航天機構和企業的專家披露了中國深空探測發展戰略、重大發射計劃等,展現了中國的開放姿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燕生在其《中國航天成就及展望》報告中介紹了中國2020年前太空探索領域的重大發射計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于2018年前后發射核心艙,2022年完成中國空間站建造;探月工程將于2017年底發射嫦娥-5實施月球無人采樣及樣品返回,2018年發射嫦娥-4探測器進行月球背面軟著陸;2020年前后發射火星探測器。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了中國探月工程的進展及下一步發展計劃,嫦娥-4將是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計劃于2018年完成飛行任務。
中國太空第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了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最近進展,并指出中國空間站研制建設工作已全面展開,正在進行空間站各艙段和新型運載火箭等的研制,中國空間站計劃在2019-2022年間完成在軌組裝并投入運營。
中國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在大會上作《2030年前中國深空探測發展戰略》報告,發布了中國深空探測發展計劃,2020年,中國將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2030年前,中國將開展火星、小行星及木星探測,包括一些采樣返回任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探月三期工程副總設計師孫為鋼在其《嫦娥五號及其對中國深空探測的技術貢獻》報告中介紹了中國探月三期工程總體方案,首次公開了嫦娥-5的飛行方案,介紹了嫦娥-5探測器構成等。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在其《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展》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正在開展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介紹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5、7的相關情況,并透露中國正在開展LEO運載能力140t、LTO運載能力50t的重型運載火箭(暫代稱長征-9)的關鍵技術攻關,以及低成本中型運載火箭長征-8的研制工作。
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魏傳鋒主任作《空間站面向國際合作的開放式有效載荷資源》主旨報告,他們介紹道,中國空間站載荷支持效率更高。未來,中國可向聯合國成員,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空間站應用機會,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齊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