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兵想
旗袍小鎮
胡兵想

一個周末的午后,我從笠澤路左側拐進中山路,去盛家厙老街對面的郵政銀行領取稿費。
忽然前面不遠處,一個身穿旗袍的人影映入眼簾,正當我睜大眼睛看望時,那人影已閃入郵政大廳。毫不夸張地說,當時那種豐姿綽約的感覺就如驚鴻一瞥,讓人眼睛一亮,心靈為之一震。

等我走進大廳,在電腦屏上取出排隊號碼,旗袍女已經靜靜地排在取款隊伍中間,面向營業窗口亭亭玉立,青底碎花旗袍穿在她苗條的身軀上相當得體,給人一種江南女子的人文之美。如此美妙的背影,多少讓人有些浮想聯翩……
取款隊伍徐徐前行,不多一會兒工夫,取完款的旗袍女,回頭那一刻,我倆都驚詫了,原來她就是我十分熟悉的在稅務部門工作的顧女士!我們是多年文友啊。因為穿一身旗袍,近在咫尺也不敢相認。此時,我情不自禁地夸起她來:“小顧,這身旗袍穿在你身上,我幾乎認不出你了,真漂亮!今天是什么日子?打扮得如此美麗?”小顧立馬開心地笑了起來,說:“胡老師,你也領稿費呀?你還不知道嗎?今天旗袍小鎮有一個活動, 我出門的時候索性直接穿了出來,免得再換衣服。”小顧說完后,輕輕把手一指:“喏,就在對面,政府要把盛家厙老街打造成旗袍小鎮,一期工程已完成,馬上就要對外開放了,等歇你領完款也可以過來走走看看。”說完,小顧與我握手道別。我怔怔地望著顧女士款款遠去的身姿,漸漸消失在旗袍小鎮盡頭,心緒竟有些浮想聯翩……
無意中邂逅婀娜多姿的旗袍身影,一下子勾起了我對旗袍的有關記憶。沈從文關于旗袍曾有這樣一段文字描寫:“在眾多美麗的衣裳中,旗袍就是陽春白雪,有著別樣風情和魅力,動起來,宛如一首宛轉悠揚的歌,搖曳于風中;靜下來,又如一幅婀娜如楊柳的畫,安然于人們的眼眸。”所以很長時間,我傾羨旗袍傳遞的魅力。旗袍在華夏占有獨特的地位,在世界被喻為東方女性服飾的奇葩。旗袍的風韻是從內斂、含蓄、溫柔中展現女人的氣質;小巧的立領環繞著纖纖玉頸,凸凹有致的線條流暢在貼身的玉肌之上,伴隨著輕盈步履,盡顯江南女子的典雅、飄逸。
我隨著顧女士的指引,悠悠信步在新開放的旗袍小鎮,頓覺一股古樸之風撲面而來。小巷深處,幽靜安怡,白墻黛瓦之間,街巷相連,路橋貫通:步行在街面上,視野中廊寬檐闊,柜臺到鋪門都有相當的余地,小街依著水榭廊橋,曲里拐彎,移步換景,走著看著會給人留下“柳暗花明”的感覺,讓行人和顧客留連忘返。我一邊行走,一邊打量,不知不覺來到了后河老街的泰來橋畔。見到古老滄桑的泰來橋,觸景生情中讓我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事:當年我姑媽從老家遠嫁到吳江,就住在盛家厙這條老街泰來橋邊。這是吳江縣城中一條百年水巷老街,家家戶戶臨河而居。童年時代我最喜歡到姑姑家做客,那時的唯一交通就是水路,河面上欸乃的櫓聲不絕于耳,盛家厙老街水埠邊擠滿了的舟楫,父親總把小船系在泰來橋頭,我跟著父親蹦蹦跳跳到姑姑家。那時年輕的姑姑總是身穿旗袍老遠就站在泰來橋上眺望家鄉的親人遠道而來,那種景象讓我難以忘懷。暑假期間,姑姑總會讓我多住幾天,所以打小的時候就聽到過盛家厙老街的很多故事與傳說,特別是泰來橋邊上有個姓楊的裁縫鋪,店主是一個細眼裁縫,手藝在吳江城區小有名聲。他做的對襟衫,上點年紀的人穿在身上會顯得年輕、精神。特別是縫制的掐腰旗袍,更是受到老街女人的青睞,尤其是年輕女子穿在身上,更顯嫵媚、窈窕,以至于穿旗袍成為時尚,在老街上流動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直到“文革”時,旗袍成了破“四舊”對象,才煙消云散地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此刻,我又一次站在泰來橋上,任歷史的長風吹過耳際,望著崢嶸初顯的旗袍小鎮。看夕陽匆匆從小鎮上空斜斜而去,殘陽如血,照在黛瓦白墻上的樹影、竹影,讓人如夢如幻。仿佛我又在欸乃聲中登上了歲月的行舟,載著一船歡笑,從容地穿梭在時光隧道,兩岸景色是那么樸素、潔凈,又是那么靈動、飄逸。
在開發構建美麗蘇州灣大潮中,旗袍小鎮應運而生。作為文化旅游項目,政府正在努力把老街舊址修繕成特色小鎮。用旗袍賦予老街新的生命與內涵。我自然相信,旗袍小鎮會更加風姿綽約,既再現昔日老街的古意盎然,又會以旗袍的時尚元素打造成風情小鎮。在不遠的將來,她定然會佇立在太湖之濱,以東方美女獨特的風姿,迎接四海賓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