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致辭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陸燕蓀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陸燕蓀
電工行業在整個機械工業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當前電工行業的形勢還是不錯的。發電設備中二次再熱機組的發電效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超凈排放的結果超過了燃氣輪機。這是我們自己努力的結果,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們在近十年取得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電器工業在國民經濟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我們應該繼續努力保持這樣的發展勢頭。
現在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把電工行業重新整合起來?列寧講,“蘇維埃政權+電氣化”就是共產主義。那么,在當下或許可以講,“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電氣化”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電氣化是一個主要的趨勢。
現在,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是中央的重點工作。但是,行業特點決定著在大電網供電背景下,電工行業的用戶需求側引導更不可缺少。運用好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這個良好平臺,團結各個分會,把行業協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職能重建起來,是當務之急。當前的形勢下,我們還要認識電工行業和需求側到底是什么關系。我認為在電工行業中需求側的引導是不可缺少的。這和其他行業是不一樣的。這個特點是伴隨著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逐步演變的。20年前發電設備是主要的,之后發電多了,長距離的輸電變成主要。隨著輸電技術的發展,變電配電又變成主要。現在的重點就是電氣化,而今后用電設備將會成為重點。行業的發展按照國家電氣化的步驟一步步走過來,這是完全按照需求的變化而來的。研發新產品、轉型升級,研發高質量、信息化的產品都要根據需求來做。《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的目標也是這樣的。電工行業不是創造需求來引導消費,而是需要我們的整體布局。
未來電工行業的發展,關鍵在于創新引領、加強全產業鏈建設,推進電工行業大企業重組。《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的口號,應該把二者統一起來,創新是為了質量,是為了提高可靠性。機械工業中歷來都是把電工放在第一位,我們也應該重視,希望我們能夠以企業為主體,繼承電工行業以前的光榮傳統,再創輝煌。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 李冶
電工電氣多年來引領著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一直是裝備制造業的風向標。能源與電工電氣密切相關,因此,能源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電工電氣產品的市場、技術和企業結構。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仍然是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對此,黨中央國務院的決心很大。2016年煤炭去產能年度任務目標是2.5億噸,在此基礎上,今年還要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取消和推遲煤電建設項目1.5億千瓦以上。到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規模力爭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2016年底全國火電裝機容量為10.5億千瓦,已批在建將近3億千瓦。所以現在對于發電設備,新的形勢不是增加的概念,而是壓縮多少,淘汰多少,減少多少的概念。2016年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長不是很高,是平穩低速增長。全口徑發電設備6000千瓦以上運行3700小時,主力能源火電煤電4200小時,相當于國際平均水平的70%左右。可以看出,能源長期短缺的狀態得到了根本性的緩解。
因此,從市場看,需求的放緩是大勢所趨。對于電工電氣裝備制造業,生產能力遠遠大于實際的市場需求,這種矛盾是非常突出的,而且這也將是我們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最大矛盾。
我國承諾,2020、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分別達到15%和20%左右,這就意味著未來煤電要繼續為非化石能源發展騰出空間。電源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對于煤電要加快轉型升級,促進清潔有序發展。 這些變化使電力形態發生了很大改變。電力供給新的增量盡可能使用靠低碳的可持續的非化石、可再生能源來保障。電力系統也就進入了一個以更多更有效地消納消費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為主要任務的發展階段。新能源電力系統對技術、產品要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對電工電氣行業傳統的以材料簡單加工轉化為主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結構帶來了嚴峻挑戰。同時要密切關注智能電網對行業帶來的變化,如今的智能電網概念是新能源電力系統概念,對技術要求發生了本質性變化,最主要的變化就是要求制造企業要具有系統集成能力。目前看來這一點我們行業有些不足。
另外,近些年電工行業企業形態變化不大,中國作為第一能源大國、第一電力大國,但沒有出現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力的領軍型企業,這和我們企業的觀念有很大關系。行業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合作機制如今基本上喪失殆盡。企業單兵作戰,面對變化的需求應對能力不足。
世界在改變,產業性質也在改變,技術進步也對傳統產業帶來大的沖擊,我們要適應這種變化。因此,希望整個行業帶著變革的態勢蓬勃發展。建議領軍企業、行業協會、歸口院所要對行業發展起到積極促進帶動作用。能源局作為政府機關也會不懈地為企業發展服務,盡可能地把市場、技術創新的機會留給大家。最后預祝行業興旺發展,在各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績。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 王瑞華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以往在服務政府、行業、企業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在電力裝備行業發展中起到主要支撐作用。尤其是在《中國制造2025》制定過程中,中電協提出把電力裝備作為十大重點領域和重要的率先突破的領域,這為部門、行業爭取了政策支持及發展機會。另外,在所有的裝備工業政策,包括重大技術裝備稅收政策、大型高效清潔發電設備的進口稅收政策、首臺套政策、智能制造專項政策等的出臺過程中,中電協做出指南的制定、主持項目的評審,給工信部很大的支撐,也極大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從整個裝備工業運行的總體情況來看,電力裝備行業是今后發展的一個重點。去年,整個裝備工業的發展,同比增加值是9.6%,按貢獻率排序,第一是汽車制造,第二是電力裝備制造。其中,電力裝備的貢獻率達到了24.5%,汽車和電力裝備的貢獻率合起來達到了74%。在利潤方面,電力裝備利潤對整個裝備制造業的利潤貢獻率也達到了22%。
去年,在“三去一降一補”方面,工信部結合《中國制造2025》,推動了幾大重點工程建設。強基工程總投資達到了108億。智能制造兩年中共遴選了109個試點示范項目,支持了226個項目的智能制造標準和新模式的應用,其拉動的總投資達到千億級。創新工信部建設也啟動了動力電池、增材制造、工業機器人等方面的工作。
面對目前高端缺位、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等短板,裝備工業下一步的整體思路是高端發展、創新驅動、強化基礎、智能轉型。希望企業與政府部門、各部委加強聯系,進一步促進我國基礎制造、綠色制造的發展。希望中電協繼續做好紐帶支撐工作,在做好政府參謀和企業的幫手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