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一書是最讓人牽腸掛肚的。古往今來,它所引發的“紅學”研究熱潮從未冷卻從未中斷過。這本書也是唯一一本伴隨我整個學習歷程的經典之作。因此,今天斗膽提筆,對由劉雪庵先生作曲的《紅豆詞》稍作評析。
[關鍵詞]《紅豆詞》;節奏;旋律;力度
《紅豆詞》是《紅樓夢》中第二十八回,賈寶玉在好友馮紫英家的酒宴上所唱的一首曲子。從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一首普通的相思小曲,但經由賈寶玉唱出的相思意,不難猜出其四年的對象便是林黛玉。再者,《紅豆詞》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形象與林黛玉所做的《題帕詩》和《葬花詞》內的形象不相上下。此曲將寶玉本人對情人黛玉的相思之意抒寫得極為生動。詞的精妙之處已無需過多贅述,它之所以能深受人們喜愛,給世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與劉雪庵先生精湛的作曲技巧也密不可分。
劉雪庵先生曾于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師從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黃自先生,他于20世紀30年代創作了這首纏綿悱惻、感人至深的《紅豆詞》。接下來,我們將從節奏、旋律和力度等方面對此曲進行細微探討。
一、節奏
這首詞情緒哀怨,低沉。因此不宜過于頻繁的更換節奏,也不宜出現復雜的音型。劉雪庵先生去繁就簡,采用了較為單一的節奏。以均分為主,摻插有附點節奏。使音樂情緒也附著有因苦苦思念所致的無精打采的萎靡。節奏是音樂的骨骼,這種精細的節奏安排無疑為歌曲創作的巨大成功提供了最有力的籌碼。
二、旋律
如果說節奏是整首音樂的骨骼,那旋律則是它的血肉,它讓整首作品變得更加鮮活而生動。兩小節的前奏,就已將整首作品的基調鋪陳出來:
旋律寫作完全符合我們“言未出而情先動”的常態,正如華彥鈞先生在傳世名作《二泉映月》中所作的那樣,一聲嘆息同樣是結束于6,同樣是嘆息,兩位先生在此處會不會是不謀而合呢? 在進入歌詞部分的音樂中,作者為了加強音樂內部的統一性,并沒有摒棄前奏中的因素,而是采用了同頭換尾的寫作手法,并尤其注意旋律線條的起落,還歌曲以古典之韻味。因此,我們完全看不到整小節在高音區或低音區停留的現象,縱覽全曲,我們不難看到,24個小節的音樂中,以“6”開頭的小節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這種撥不開,撩不動的相思之苦,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著吟曲之人。曲中有五處或六度或七度的大跳。其中三處是下六度或七度。兩處是上六度或七度。這種大音程的下跳,在平緩的旋律線上,突出的是深深的無奈,是深沉痛苦的苦悶。這難道不是對詞中大量的“不”字(“不盡”、“不完”、“不穩”、“不了”、“不下”、“不見”、“不開”、“不明”、“不住”、“不斷”)的最好的寫照么?
三、力度
在《紅豆詞》全曲中,力度都以弱及中強為主,以加強嘆息、抑郁之意。力度符號的標記也比較符合我們傳統的審美傾向:弱―中強―強―弱。除去譜面上的力度記號,我們從吟誦規律及旋律線條的走向,不難對其力度進行更加細致的處理,即每句開頭均予以弱起,句腹部分適當漸強,也比較符合氣息的推動,最后再以弱收,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總管全曲,力度處理也總不外乎于此。
任何一首音樂作品的成功,除了與節奏、旋律、力度因素密不可分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諸如句法、音響、伴奏等共同鑄就了這些經典之作。
本曲的句法非常簡單,無一例外都是每兩小節一個氣口。且從歌詞的韻腳來看,每句都是終止于韻母“ou”掌握好這種詩詞與音樂的統一句法,歌者可以更加準確、清晰地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具體內容傳遞給廣大聽眾。另外,這里所指的音響主要是歌者演唱時的音色。其實,只要認真的揣摩歌詞內容和歌曲意境,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我們就能很好的演繹這首《紅樓夢》下的經典。對于《紅豆詞》及《葬花吟》、《題帕三絕》之類的紅樓歌曲,音色過亮,底氣過足是大忌。主人公已然被思慕之情折磨的苦痛不堪,尤其在唱“啊”時。更要注意高音的弱唱,這是主人公千思萬緒的一聲長長的嘆息,一聲痛苦的呻吟。
旋律部分的二八節奏和簡單的附點節奏并沒有給聽眾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也得益于伴奏部分安排巧妙的切分型節奏,它為主旋律部分渲染了一種坐立不安、躁動煩亂的情緒,更加強了音樂的動力性。諸上元素都是一首不傳于世的聲樂作品所不可或缺的。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稍有差池,就可能毀整體于毫厘。
四、結語
《紅豆詞》由上個世紀30年代傳唱至今廣受好評。不得不說它是益于其精美的詞作和動人的曲作。要想將詞曲進行完美結合,使二者融貫一體,僅憑讓人望而生畏的高超演奏或演唱技巧,無疑是愚蠢的。只有因曲而異,對癥下藥,方能不貽笑大方。“神”相對于“意”來說,是更為高遠的境界,是所有文學形式及作品所應追求的最高層次,也是藝術作品能打動欣賞者以至于永垂不朽的靈魂所在。《紅豆詞》長傳不衰,如果單把原因歸結為文辭優美,恐怕還站不住腳。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詩意,《紅豆詞》是堪受此譽的,它將人類的憂傷、纏綿的心境狀態寫到了極致,因為到了極致,故而每個時代的每個人都可以借以自鑒,而這個過程不是在緊張思辨的狀態下完成的,它是審美的,是詩意的,是通“神”的。對于我們廣大的聲樂演唱者來說,更當尊重原作,還音樂以本來面目。只有立足于此,才能談二度創作,我們的民族音樂才能真正堅持“中國特色”,從而叩開世界音樂的大門。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
[2][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3]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4]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
[5][德]卡爾·達爾豪斯:《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楊燕迪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簡介:徐飛(1991—),男,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音樂,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