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丹
[摘 要]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方法主要包括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培養親近學生的感情,培養認識學生的技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關鍵詞]因材施教含義;因材施教意義;因材施教方法
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培養教育人和栽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學生由于自身身體和心理因素、家庭環境因素不同,學生是有個性的、有差異的。因此,要讓每個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得先承認學生是有個性、有差異的。因材施教的實質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實質就是要進行分層教學。
一、因材施教的含義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因材施教的意義
對于教師的意義。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教師要監控學生的發展過程并適時糾偏。其一,老師要適時布置作業,并及時批改,發現問題及時糾錯。如果老師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與學生完成作業的時空不對稱,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學生很容易擺脫老師的監控。其二,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必須在老師的監控之中,其行為表現實際上是記憶力、興趣和愛好、反響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種行為特征的綜合反應。哪一種行為的偏差都會對一個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所以老師必須關注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其三,鼓勵和強制同樣都是使其“樂知”的法寶,有的人天賦反叛心理,強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這類人是少數;但大多數人是需要管理和監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識的殿堂,終究會有嘗到知識的美味那天,待那時自然就是“樂知者”了。其四,作為教師應徹底消除偏見,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無類,人人都應得到公平的教育。
對于家長的意義。因材施教同樣對家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長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應該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切不可把自己扮成旁觀者和不相關者,錯誤地把教育當成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其一,家長要向老師報告學生在五個行為表現方面的真實的具體的情況,配合學校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其二,家長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活動之中,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鼓勵其優點,糾正其缺點,不要等到報考分的時候才秋后算帳。其三,把學習與人生的職業取向和價值取向區分開來,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把孩子的行為活動或學習上的問題與未來聯系起來,這是非常錯誤的。其四,興趣、愛好和志向是可以被引導或糾正的,但卻不可把父母的興趣、愛好和志向強加于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中華民族是一個強烈崇尚“子承父志”的民族,也正因為此,中華文化才源遠流長生生不熄不可戰勝;但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實實在在地演繹過許多因逼迫子承父志而發生的悲劇。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成長,創新的機會成本遠遠大于父母的期望利益。其五,鼓勵、承認和欣賞給人以動力,責備、反對和不被重視的打擊往往使人陷入無助的境況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做一個有責任心的,有愛心的,懂得欣賞的父母,是實現望子成龍的根本保障。
對于學校的意義。學校是實施因材施教的一個獨立法人意志的機構,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秉承因材施教的精神有教無類,實現教育的公平原則。其一,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系統的學生個性特征的測評制度。其二,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學過程控制系統。其三,改革現行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制度,教學分工的專業化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班主任應當從任課教師中分離出來,專門負責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
對于教育公平的意義。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有關報告中的教育公平定義:“教育公平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公正,就是要保證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種族等個人和社會因素不妨礙人達到其能力所允許的教育高度。第二個含義是覆蓋,就是要保證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標準的教育。例如,每個人都應該能夠讀、寫和做簡單的算術。因此,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充分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因材施教的方法
1.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一切教學行為都是受教育思想的支配,有怎樣的教學思想就會有怎樣的教學行為,教育活動。科學研究表明,常人蘊含的腦子的潛力是基本差不多的,我們教育就是要把孩子蘊藏的潛能變成發展的現實,這就對我們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和條件,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和條件,當然我們就很難說了。每個孩子都是活脫脫的生命體,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特點愛好。我想孩子的多樣性這是客觀存在的,其實心理學家加德納的研究說得非常清楚,人是有多元智能的,這也決定了我們不能用標準化的辦法去培養孩子,而應該用多樣化的教育去適應孩子的特點,適應孩子的個性,哺育他們成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從事教育的每一個人,應該有教好每一個孩子的義務,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尊重愛護和教育好每一個孩子。
2.培養親近學生的感情。親其師,信其道,孩子只有喜歡你,才會樂意聽從,接受你的教育。教師、家長要對孩子熱愛、了解、同情、關心、幫助。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賴,使他從心眼里愿意接受教育。對此我深有感受,曾經我們的班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孩子,任性、固執、愛發脾氣、搗亂、不守紀律、打人、罵人,這些就是其他老師對他的評價。得知這一情況后,我常利用空余的時間,把他拉到我跟前,握著他的小手,和他聊聊天,讓他說說一些自己的事情。每次他都非常的開心,從我開始對他的一問一答,到現在,他已經非常樂意主動地和我聊關于他一切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慢慢地,我發現,這個孩子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腦子轉得特別快,而且還很會關心人,是一個比較貼心的孩子。現在,他不但變得聽話、懂事,而且做事也積極多了,連他的媽媽都說他現在在家比以前進步了很多。看到他的轉變,我確信,只要有愛,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會變成一粒會發光的金子。
3.培養認識學生的技能。雕塑師本事很大,他能夠辨識材料的質地、走勢,然后因勢造型雕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我想作為老師必須走進學生的世界,其實知識世界的背后有豐富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教育的有效性,來自于教學的針對性,只有這樣你的教學理念、你的教學行為才能得到學生的呼應。如果你對他的生活狀態一無了解,如果你對他的心靈世界,他想些什么追求什么,都不清楚,這樣很難做好。因為教心必須知心,不知心是無法教心的。教師對學生要觀其所以、觀其所由,才能真正認識學生。教學中,要特別注重運用好三種方法,一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將觀察的材料認真分析,分類排隊,找到有針對性的措施。二是有意識地、主動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及思想活動,補充觀察的不足。除了和學生談話外,還要與家長、科任教師談,談話中獲得的情況要及時記錄、整理并分析。三是認真查看記載有關學生情況的各種書面材料,如入學登記表、學籍卡片、體檢表、成績單、鑒定表、考試卷、作業本等。這些材料往往是班主任經常了解和研究班集體的材料,是做統計、分析和綜合工作的資料。四是通過對學生家長、任課教師、學生干部、要好的同事、鄰居、校外經常接觸和交往的人進行調查訪問,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
4.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因材施教不僅是知識技能的教育;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人的整體,這兩個世界都很重要。任何一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就是他的生理世界,他的五藏六府,四肢是他的生理世界。還有一個精神世界,思想和道德品格,他的追求、好奇心,精神世界。每個人都是兩個世界的統一體。因此我們的因材施教是一個人的因材施教。既是知識技能,也是情感價值觀。兩者和諧統一有機的緊密結合,我們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兩個特點:一是備課的時候要解讀文本背教材,對學生的要求分層次進行。一般來說上課的時候起碼有三個層次,所有學生都要會,部分學生會,極少數學生會。二是努力為各類學生搭建發展個性的平臺。有的自信心很強,有的性格內向,有的善于表達,有的羞于啟齒。教師本身就應該在了解孩子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運用文本的知識,培養孩子的能力,熏陶孩子的感情,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孩子的長處。
因材施教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或者說是一個教育理念,其價值是非常巨大的。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努力實踐因材施教的原則,把它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去,是大有裨益的。中國社會正飛速地進步,祖國的建設需要大量全面發展而有突出特長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發掘學生的資質潛力,為他們打開與祖國共同騰飛的大門。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具體分析,好好“因材”,恰當“施教”,這樣,因材施教才能成為教育工作者手中開啟學生成功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因材施教 百度2013-06-15.
[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官網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