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友
[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回歸全國卷”,因而對全國卷的研究也漸增多。就歷史學科而言,湖北省是一直使用全國卷的省份。作為奮戰在一線的老師,自然也經歷了全國卷的變遷,了解到一些全國卷的特點。筆者謹在此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分享一些所見所聞(如參加省、州復習備考會的收獲),懇請方家及同行批評指正。
[關鍵詞]歷史高考;備考
一、高考趨向
弄清高考趨向和命題特點無疑是備考最重要的前提,雖然這些特點略顯泛化且正在變化,但仍可提供一些依據和借鑒。
1.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如今的高考題大都是通過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教材僅是命題的背景和依托。近幾年一些選擇題雖縮短了題干,甚至未使用材料,但也不全是教材內容的簡單再現。即便個別選擇題與教材聯系緊密,但大多數還是遠離教材的。
2.能力立意,考察主干。以《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為依據,拓寬命題視野,拓展命題思路,淡化教材知識點,注重多角度考查歷史思維和人文素養。在內容選擇上,注重制度、轉型,強調交融、傳承。
3.穩中有變,變中出新。從題型看,沒有串題(一則材料對應幾個題目)、組合式和否定式選擇題,但選擇題思維考查力度居高不下。主觀題基本上是材料解析題,閱讀量較大但漸趨適中,突出有效信息的獲取和分析能力的考查,難度略有下降。但形式有變,選擇題中的“文化常識類”題目從無到有,然后又悄然遁去;主觀題中的開放式綜合論述題(或分層評價題,即SOLO題),本以為已經定型,接下來卻花樣不斷翻新。
4.材料多樣,圖表常見。如前所述,選擇題和主觀題絕大多數都是材料型的。從材料類型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一般以文本材料為主,地圖、表格、漫畫等也曾出現。而且近幾年的全國課標卷均有至少一道圖表題,如2010年的27題,2011年的25和32題,2012年的35和41題,2013年Ⅰ卷的34和41題、Ⅱ卷的41題,2014年的18題,2015年的27、31、32題,2016年的25、34題。
5.題量較大,時間較緊。高考歷史有12個選擇題,三道主觀題,比地理多1個選擇題,比政治多1道主觀題,且總體閱讀量和書寫量較大。另外,順序調整后的課標文綜卷,將歷史題置于最后。這些都導致學生用于歷史題的思考和作答時間十分有限,不能充分思考、認真作答,甚至扔掉一兩道題。近幾年課標卷的部分選擇題縮短了題干,未使用材料,主觀題的閱讀量也略有減少,但思維力度仍較大。
二、復習策略
就目前的歷史高考來說,要完全領會命題者的意圖、跟上改革者的步伐,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和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不可能從根本上被顛覆。所以,從學科特點出發,結合高中歷史學習和高考的現狀,還是能夠做些準備、找到一些有效方法的。
1.梳理專題知識。依據課標編排的各版本教材,都是專題式的。而教材是學生的依托,因此最好通過復習教材來梳理專題,進而鞏固基礎知識。所以一輪復習基本上就是專題復習(也有部分學校例外)。
2.培養通史意識。跳躍式的專題教學打破了時序性與整體性,而歷史時間是構成歷史知識的基本要素。離開歷史時間也就不存在歷史,更談不上歷史思維。況且,考試大綱和高考選擇題都是按通史體例編排的,故培養通史意識、構建立體歷史很有必要。至少讓學生知道一個時期或朝代的起止時間,某一時期最重大的事件和最突出的特征,注意三本必修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
3.注意史學理論。2017年的《考綱》突出了唯物史觀,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但也應適度關注新史觀,特別是文明史觀。了解基本的史學方法,如史料處理、史論結合等等。當然,高中畢竟不是大學,不需要過于專業和深刻的理解,但是在學習中需要滲透,至少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模式、基本方法和基本結論。
4.有效整合教材。(1)原則:一輪宜細,把書讀厚,以求厚積薄發;二輪宜粗,抓主干和特點。記住基本史實,突出重大史實;理解基本結論,了解其他觀點。(2)體系:“合縱”以梳理專題知識,“連橫”以構建通史體系。(3)版本:以一種版本為主,便于學生把握;但也要多本兼容,尤其是其他版本中一些較好的材料、觀點和表述。(4)選修:選擇1至2本認真學習,為選修題做準備。建議將《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作為備選之一,一是可以補充兩次世界大戰和現代國際關系的相關知識,二是其對應的高考選修題一般都與教材聯系緊密。其余與必修內容聯系緊密的,也可以用于補充或深化。
5.平時加強訓練。(1)練能力:選擇題需加大難度,強化理解運用;主觀題應注意分層次,低起點、小坡度,逐步爬升。教學中可以典型問題(也可以是周年大事或熱點問題)為小切口,做深分析或多元探討。(2)練效率:鑒于文科綜合背景下歷史考試處境不利的現狀,可以稍早進行文綜訓練。也可以進行歷史單科的限時訓練,或者題型的專門訓練。選擇題平均速度大約是每題1分鐘,總共耗時不超過15分鐘。主觀題每題10至12分鐘,40題費時可稍長。(3)練方法:以月考或聯考為參照,及時反思;利用周末文綜和單科周練進行調整,訓練解題能力,熟悉解題方法。認真審題,找準方向;仔細閱讀,獲取信息;用心回憶,聯系所學;做到“四化”(段落化、序號化、要點化、術語化),規范答題。文綜訓練還需注意時間分配和答題順序(先易后難或以學科為序等),通過多次經驗教訓的積累,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題答題方法。
6.總結答題方略。(1)材料(含圖表類)閱讀步驟:劃分層次(注意分號、句號、引號、省略號等)或找到主題——劃出關鍵詞句(時間、地點、人物、概念、概括性或結論性的語句)或重要數據和文字說明——理解重要概念或文字提示——歸納有效信息——分析有效信息的深層含義。(2)選擇題解題要領:找準時空點,抓住關鍵詞,用歷史思維進行推理,遇難題怪題宜用排除法。(3)簡答式材料題解題要領:依據材料、依托教材,總體把握、層次分明,按題目要求、用學科語言、以事理邏輯作答。(4)論述式材料題解題要領:開門見山,觀點明確;角度多元,分層論述;史論結合,有理有據;規范答題,卷面整潔。(5)選修類材料題解題要領:一看題目,無論主要學的是哪本書,不管平時習慣選的是哪道題,盡量回避生疏題;二看設問,一般而言,比較、評價類的設問難得高分,提取信息、歸納總結、因果分析類的設問較易回答。
總之,我們在高考備考中著重強調構建知識體系,強化概念教學,增強時序意識,加強學法指導,有很多創新之舉,希望能夠提高備考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當然,我目前十分憂慮的是學生做題和老師講題的時間多,學生記憶背書和老師講解知識的時間相對較少,感覺教學沒有落到實處,效率比較低下。這種局面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