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平
黨員領導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踐中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注重培養法治思維,強化法治信仰,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定支持者和自覺實踐者。重點是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加強學習,提高法治素養。“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學法、知法、懂法、尊法,提高法治素養,是培養法治思維、強化法治信仰的前提和基礎。廣大黨員干部首先要帶頭學法、知法、懂法、尊法。切實增強法治學習的自覺性、責任感和緊迫感。既要認真學習憲法,學習與履行工作職責有關的法律法規,也要認真學習黨章和黨內法規;既要認真學習基本的法律知識,也要認真學習法治的原則、原理和精神。學會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則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努力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任何情況下辦事情、作決策,都要首先考慮合不合法、合不合法律程序,越是復雜的情況,越是重要的問題,越是要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處理,只有這樣,辦事情和處理問題才更穩妥,讓所經辦的事經得起是否合法的檢驗,經得起實踐的檢查,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二、要敬畏法律,強化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信賴和尊崇,是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的精神要素。只有真誠信仰法治,才能真正提高法治思維能力和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廣大黨員干部都應敬畏法律,自覺培養法治思維,強化立法治信仰。憲法法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準則。信仰法治,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律法治,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憲法意識和法治觀念根植于心,明白法律底線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不能逾越、法律的規范不能破壞,必須嚴格遵守。信仰法治,更重要的是要把法治的原則和精神滲透到內心深處,內化為思想意識和理念,從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法治。《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每個黨員干部,既要敬畏憲法和法律,也要敬畏黨規黨紀,既要敬畏法治對自身行為的約束,也要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手中的權力用來為人民群眾服務,真正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準則和指南。
三、要依法辦事,堅守法治底線。依法治國不僅是黨的執政方式,也是各條戰線、各行各業工作者的基本原則。廣大黨員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擔當起法治建設的責任。要自覺用法律法規和制度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為上明確界線,明白什么可以為、什么不可為,時刻保持清醒的“法治頭腦”,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自覺服從法律、服從制度、服從事實,用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堅守法治底線。要把對法治的認同、信賴和尊崇內化為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把嚴格依法辦事外化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責任,成為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
四、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干部是關鍵因素。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歸根結底要靠各級干部來完成。黨員干部法律素質的高低與法治理念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其依法管理、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的水平。只有各級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擁有法治思維能在全社會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法治環境。現實工作中,一些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看問題、作決策、采取措施的時候,往往缺乏法治思維。這種錯誤思維方式指導下的施政行為,罔顧程序正義,丟棄規則規范,漠視權力邊界,功利性地強調發展,可能會有一些短期效益,長期而言恰恰會嚴重損害發展、和諧、民生,與這些目標完全相悖。
五、加快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著力培養和強化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這種培養與強化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領導干部的追求與修煉,也需要組織的教育和培養還需要社會的監督與約束,要求黨員干部有規則意識,想問題、辦事情始終將合法性放在第一位,所有思考和決策都必須圍繞合法性展開,無論任務多么緊急、事情多么重要,都不能偷換概念,以其合理性替代合法性,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強化規則制定,在權責范圍內,盡可能地完善法規規章配套、清理及解釋制度,黨員干部嚴格按規則辦事,始終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工作中一切合理的行為都必須在合法的前提之下。
六、法治思維強調程序優先,因為公正科學的程序是法治的基本構架,程序的完善程度是法治完善程度的基本標志,通過確立公正科學的法治程序,提升制度運行的規范化水平,消除制度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增強人們對未來的確定預期。在工作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始終堅持按照法律程序進行,遇到有爭議或糾紛的問題,即使是非對錯很清晰,也要善于考慮程序上的處理方式,讓爭議各方平等地發表意見,不能因為法律程序不到位,造成決定和行為的無效甚至違法。同時,要把程序作為一種良好的工作方法,在制定出臺重大行政決策時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法定程序,以“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強化法治思維權利本位,推進由人治向法治轉變。保障權利是法治思維的靈魂。要把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保障群眾的正當權利。
樹立法治思維要與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結合在一起,看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要依法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個別與一般以及合理與合法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措施行使得更規范,努力做到不留“后遺癥”,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公眾和社會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