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
用英劇《唐頓莊園》中的一句經典臺詞大概最能形容特雷莎·梅首相在英國大選前后的心情了:在宣布提前大選之前,她堅信“沒有翻不了的山”,但在選舉結束后,她才發現結果是“沒有沉不了的船”。在脫歐公投整整一年后,英吉利海峽兩岸新近發生的政治變化,將脫歐前景拖入了新的迷茫?!坝裁摎W”還有戲嗎?
似乎是為了避免觀眾對這幕政治大戲產生審美疲勞,提前大選導致保守黨政府陷于弱勢,“精明干練”的“梅姨”形象一落千丈,梅式“硬脫歐”路線也難以為繼,英國國內更重新陷入“硬脫”還是“軟脫”甚至“不脫”的巨大爭議之中。
一招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梅首相初衷本來是要通過國內政治洗牌來“強勢”主導“穩定”脫歐,但她眼下的當務之急卻成了平衡黨內各派政治勢力以確保領導地位,還要拉攏來自北愛爾蘭的統一民主黨來保住其執政地位。盡管由于黨內分歧而頗費周折,保守黨最終還是和統一民主黨達成了合作協議,但其代價是需要為北愛地方建設增支10億英鎊來換取對方在脫歐等議題上的支持,而且這份“權益婚姻”的保質期僅僅兩年。
作為原本不起眼的地方小黨,統一民主黨在和保守黨的聯姻中以維護北愛爾蘭地方利益為優先,即便在脫歐問題上也以確保與愛爾蘭之間特殊聯系和其農業利益為優先,這不僅將大大削弱英國的脫歐談判立場,還將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問題暫時消解的背景下,以另一種方式將脫歐進程中英國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凸顯出來。此外,梅將在黨內面對更大的分歧和政治風險,將在議會面對一個更加強勢和人氣不斷上升的工黨,因此從強勢走向妥協,從進攻轉入防御,將是國內政治形勢變化下英國政府在脫歐談判中的唯一可行的選擇。
而在英吉利海峽對岸,馬克龍的強勢崛起被歐盟解讀為“支持一體化力量的勝利”,并將其作為鼓舞士氣和收攏人心的手段,使得歐盟其他成員國顯示出在脫歐談判上的強硬立場。與之前梅拋出“硬脫歐”方案的咄咄逼人和歐盟忙于關注法國大選的倉皇內顧不同,此刻英歐之間在談判籌碼上強弱易勢,歐盟掌握了談判主動權,脫歐前景朝著有利于歐盟的方向變化。英方的討價還價能力大大下降,不僅在之前堅持的脫歐與新貿易安排談判同時進行的議程問題上很快敗下陣來,就連梅忍痛在“保障歐盟在英公民權益”問題上做出的“巨大讓步”,也被歐盟方面認為“不值一提”。
但脫歐談判形勢也絕不像看上去那樣對歐盟絕對有利,現在已經有人開始擔心:如果一個弱勢的英國政府,受制于國內紛紛擾擾的政治和輿論壓力難以做出政治決斷,而歐盟出于對內“以儆效尤”的考慮而在談判中過于強勢,則談判拖沓延宕不說,如果對于最終的談判協議無人敢于擔當,則沒有“離婚協議”的分手將是對雙方最為糟糕的結果,即便英國會因此損失巨大,歐盟也將深受其害。
對于外部世界來說,英歐形勢變化不僅關系到英國未來是否還有能力和意愿踐行其“全球化英國”的外交構想,能否在全球化遇挫之時成為一支積極而非消極的力量,也關系到歐盟如何理性地看待自身的談判優勢,并謹慎地應對內部的保護主義抬頭之勢?!?/p>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