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日前,網上流傳甚廣的“三千烏克蘭航空發動機專家及家屬移民重慶”傳言已被證明完全不實。那么,這樣一則失實傳言一度得以在網上廣泛流傳,暴露出了什么問題?
這首要暴露的是中國社會還是有太多人過于性急,沒有牢固樹立戰略性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理念,總想依靠并購現成技術一蹴而就。殊不知現成的戰略性核心技術從來就很難依靠收購取得。即使是收購得來的先進技術,不經過艱苦的消化吸收,也不可能真正變成自己掌握的東西;即使消化吸收了引進技術,如果不能實現推陳出新,也仍然不能跳出“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
此次傳言的主角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繼承的是蘇聯時期建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基礎。而在國民經濟的幾乎所有部門,中國已經創造了數不勝數的對昔日“蘇聯老大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佳話。
1960年8月2日,在蘇聯國防部駐中國軍委顧問巴托夫大將監督下,一名蘇聯專家撤離酒泉導彈基地時,不知是因為意識到了中國人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志,但卻無力改變赫魯曉夫徹底惡化中蘇關系的決策,還是由于不相信中國人而故意譏諷,他說了一句話:“等中國人做成了火箭,我們買他們的專利吧!”滿懷悲憤的酒泉導彈基地人員聽后當即回答:“好的,你可要說話算話啊!”
57年彈指一揮間,不僅輕工日用消費品,就是當初由蘇聯專家手把手教著建立起來的中國汽車工業,也早已大規模打進俄羅斯市場。有此光榮歷史,我們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舍得花費笨功夫,在航天航空技術和產品方面創造新的類似業績呢?▲
(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