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加勇
摘 要: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各方面建設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國隧道數量也在最近幾年突飛猛進,增加了無數的長隧道。隧道作為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局部隧道發生滲漏現象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乃至整條交通干線無法使用,并引發重大的經濟財產損失與負面影響。文章針對隧道滲漏的問題,詳細的分析了成因,而且相應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與此同時,我國交通運輸隧道滲漏問題急于解決,故文章研究了這些嚴重問題,其中提出一些科學可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隧道;滲漏;治理措施
據了解,我國大部分公路、高速公路、地鐵等隧道均存在隧道滲漏等現象,而高速公路則為病害的主要對象,因此,對公路隧道滲漏水病害要特別重視。隧道常常會修建在富含水質的地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下水對隧道造成的危害也愈發的嚴重。如何解決隧道滲漏的難題重點在于如何選擇防水材料與改進現有技術,加強防水效果,減少滲漏復發次數,才能從根源上解決滲漏問題。我們力求在分析基礎問題的同時,闡明了實際操作的過程,提出了全新的方案。
1 隧道發生滲漏的主要原因
1.1 設計上的原因
因為設計隧道時對地下的復雜形勢不夠了解,無法采取措施及時避免這種滲漏的情況發生。所以在挖掘的施工中,即要考慮地表自下而上的涌水和山體表面向外的滲水,還要利用相關資料和國外相關新興科技對高速公路隧道滲漏水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從三個方面觀察隧道滲漏水的影響分別是,圍巖及地下水因素,襯砌及防排水設施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一些地下水堆積在隧道口,但沒有對山溝破碎帶或者緞帶上進行防排水處理,這就會使大量地表水滲入地下,加入地下水,在地層中開始滲透,破壞原有的正常循環,使原地層變為空洞而改變流動方向。開挖后的隧道變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地。施工隊應在地下隧道施工前進行相關的考察,勘測出山體的結構并進行相關測量,如山體結構,了解內部的大致情況等。最后應當模擬隧道建成后對山體以及道路的影響。在建設過程中會碰到地基不穩定的情況會導致非均勻性的沉降。如隧道隊山體的壓力過大或襯砌體的設計載荷偏大,都會導致形成隙和縫,形成的原因是內應力的荷載超過了最大破壞強度。在隧道的挖掘過程中,如發現滲水現象,應立即尋找水源。經勘測如是地表水,應及時把水引導出隧道,不要在山體的隧道表面留下排水痕跡避免發生二次積水。再一種情況是地下水,應用地下勘測儀找出地下出水點并封堵,在封堵的過程中出現滲透的情況應立即開通排水溝進行排水。為了防止滲漏水的情況,相關人員在設計隧道時就對其結構強度進行了多次測量和推算,測量的一般是水溝或水渠的尺寸,對于防排水的計算很少,為隧道四周的地形測量水壓時一般只考慮他的結構需要并不考慮材質等問題。
1.2 隧道防水層原因
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人均經濟水平也不斷增大,市場對新型建筑有了更多需求,而管隧工程就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建筑工程之一。管隧工程對防水材料的需求量極大,而這種需求使防水材料廠對相關產品進行大量創新,但是在飛速的發展下不免出現人才稀缺的情況而使非專業人士流入工廠導致了防水材料質量參差不齊。混凝土的不成比例混合,導致混凝土形成疏松層和蜂窩并且質地不均勻,出現裂紋,形成了各種大小的漏水縫隙。施工縫隙處的連接不完整出現裂痕,出現滲水的情況也是常見的。塌方使混凝土出現線性拉裂,膨脹后圍巖引起了山體四周開裂,塌方發生后的不恰當處理,使回填不密實,引起了拉應力超過最大值而開裂。因地質不均勻下沉造成襯砌開裂。實際應用到管隧工程中的防水材料本身就存在缺陷,抗拉抗壓強度、延展性、抗傷害能力不足,耐侵蝕性能力不足,焊接性不好,材料厚度不夠,防水涂層強度和延伸率不足,粘結性能強度不夠,耐水性不良。防水材料結構的變化過大破壞了防水材料的性能,從而導致地下防水層有所缺陷。構筑物和建筑物的防水性是依靠防水材料的性能而實現的,所以防水材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導致防水層質量的好壞。材料就是一切工程最基本的要求,防水材料就是防水工程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注意在防水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國家標注,是否滿足其設計要求。
1.3 地質情況原因
隧道圍巖全部為泥灰巖,灰巖和泥巖,局部風化較嚴重,節理發育,裂隙水豐富,加之隧道開挖過程中發生小坍方,形成了較為通暢的地下水補給通道。此種情況會引起隧道施工縫、邊墻、墻角部位漏水。隧道的地段性滲漏水情況發生一般都屬于節理裂隙發育和地下水發育。或者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局部分布裂隙節理發育帶,局部滲漏較嚴重,地下水的滲透就成為了基巖水滲透。
2 隧道發生滲漏的解決辦法
2.1 二次襯砌后注漿
當二次混凝土襯砌后發生有注漿的情況,所注入的混凝土注漿應根據二次襯砌的滲水情況加以安排,注漿孔深為二次襯砌厚度的1/3~2/3之間。電沖擊錘成孔的方法為二次襯砌內注漿最普遍的方法,專門用于注漿泵注漿,而一般的注漿材料則選用流動性好、穩定性好、可灌性好、粘結立強、凝結時間可調的水泥-水玻璃漿液結石率高、快凝早強。注漿原則:注壓時要由下向上的注入,保證在二次襯砌后沒有空氣殘留;由無水處向有水處注入,由水少處向多水處壓注,使得壓強增大便于排引。
2.2 滲漏水處理
治理隧道的滲漏水,要依據滲水的類型、部位、水源以及漏水量確定治理滲水的方案和選擇的治理材料。依據實際勘察的結果,研究確定治理隧道滲漏水的原則為:綜合治理拱部的堵排;以排為主的邊墻,先拱后墻,先堵后排,循序漸進。邊墻、拱部的滲漏水在開始挖掘后應在噴射混凝土之前將透水軟管或塑料盲溝之類排水管道預埋于巖面上的出水點。發生漏水現象可臨時挖出一條排水溝渠,將水引流到外面,等工程完工后再將水引流到完成后的溝渠中即可。如隧道底部滲水,要開挖盲溝,盲溝應引出隧道洞外。隧道最開始建設完成后在鋪設防水板材料之前,必須鋼筋頭、錨桿頭,釘子頭等尖銳物進行磨平齊根處理并檢查噴射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如有其它尖銳物體一定要及時處理不要傷及防水板。混凝土的澆筑并不連續是無法避免的,這容易導致防水層的縫隙發生滲漏,處理方法簡單唯一且效果頗佳。將滲水施工縫或沉降縫在滲水處鑿開一道指節長的縫隙后清除縫隙四周的石屑和粉塵,在縫隙處壓入底襯泡沫條,對混凝土起到引導作用;然后將單組反應型聚氨酯嵌縫膠或雙組分聚氨酯嵌縫膠等嵌縫材料壓入縫內,密實即可。
2.3 環向鑿槽埋管引排
施工縫及跨越拱部的大型橫向裂縫處滲漏水應采取環向鑿槽埋管排水措施,將水引入電纜溝,通過排水孔將其引入排水溝。工藝流程:施工準備→裂縫位置切邊→裂縫清理→槽內埋管→防水膠嵌縫→填充水泥漿并抹平→質量檢查→防水層外表面刷2遍環氧煤焦油→設置連接電纜槽與排水溝的直徑為10cm的排水孔。
3 結語
隧道發生滲漏的以周圍地質環境、設計方案、以及防水工藝的處理有著直接的關系。地質條件好、設計方案完美、防水層技術不斷優化自然會降低隧道滲水出現的概率。同樣,隧道建造后,也會因其地下結構的干變,導致地下水流向不穩定,對隧道造成危害。但是,對于設計方案與防水工藝方面的工作。綜上所述,我國絕大部分的公路、高速公路、鐵路均有隧道滲漏的現象,若要這方面所有的問題,必須從地質、設計、防水工藝三方面出發,尤其在隧道滲漏現象嚴重的地區,同時克服所有難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
參考文獻
[1] 蒲春平.隧道襯砌的裂縫與滲水及其整治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1998.
[2] 許潔.論現代企業的財務風險與防范對策[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2(17):32-33.
[3] 穆瑞雪.論企業財務風險與防范[J].知識經濟,2010(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