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蓮
【關鍵詞】 課堂等待;課堂生成;參與體驗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49—01
在課堂教學中,面對不同層次需求的學生,教師要用適時的“課堂等待”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藝術性地使用“課堂等待”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現狀一:教師關注既定預設,忽略課堂生成的捕捉
部分教師上課時通常是按照自己事先設定好的教學環節,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種課堂現象,表面上看教學過程有條不紊,計劃性強,而事實上是教師缺乏課堂等待的耐心,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給予學生充足思考和表達的時間,缺乏捕捉課堂生成問題的意識,導致每節課都留下了許多知識漏洞,長此以往,課堂陷入“負擔重、效率低”的惡性循環之中。
對策:課堂生成處耐心等待,使課堂真實而富有成效
課堂是一個動態呈現的過程,很多情況是不可預料的,教師要善于在課堂生成處等待,來適應學生的學習節奏。這樣,教師的教學設計就不能設計得太詳細,得留有空間、留有空白。采用這樣的彈性設計就能較好地解決問題,及時彌補課堂上的知識漏洞,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真實而富有成效,課堂教學也進入了良性循環之中。
現狀二:教師關注知識的呈現性,忽略過程的參與性
小學生從幼兒生活過渡到學校生活,其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是極其高漲的,但是在進入小學學習一段時間后,學生入學時的興奮點漸漸地降低,不再有樂于表現的積極性。究其原因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單調、枯燥、呈現的方式傳授知識,忽略了學生喜愛趣味性、參與性學習的特點,因此學生對學習也就表現出冷淡的態度。
對策:創設參與體驗式的學習情境,在耐心等待中引導學生
針對低年段學生身心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各種情境,采取多樣性的趣味活動滲透教學內容,將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實踐、感知、領悟、內化,從而回歸生活,發展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現狀三:教師關注錯誤的更正,忽略錯因的探究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錯誤總是難免的,錯誤的出現恰恰使教師掌握了學生學習的效果,是課堂中的一種寶貴資源。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在學生出錯后,急于否定,急于更正,甚至有責問訓斥的現象發生,忽視了學生靜心發現、靜心思考、探究錯誤根源的過程。
對策:教師應在錯誤處耐心等待分析錯因,珍視學生的錯誤
錯誤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教育應允許學生犯錯,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需要等待,更需要靜下心來,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根源,不要為了趕進度而忽略了它。這樣的等待既解決了學生認知方面的錯誤,又發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還體現了等待的價值。
現狀四:教師關注優等生的需求,忽略學生的差異性需要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有的教師往往愛叫優等生來回答問題,卻忽視了群體中自信心不強、基礎較差或者理解能力不夠的學生。當教師一帶而過時,這部分學生來不及思考,只能被動地接受別人的答案,同時他們又缺乏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成了課堂上的旁觀者。
對策:以分層教學的形式,在等待中培優補差
由于學生的思維水平有高低,認知能力有強弱,學習知識的過程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些差異的存在,就需要教師學會智慧性、藝術性的等待,在等待中以分層教學的形式培優補差。分層教學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共同得到了發展。
現狀五:教師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忽略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接觸過低年段語文教材的教師都有共同的感受,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低年段教學任務繁重,體現在:識字量大,課文篇幅多,教學進度的安排也異常緊張,不利于低年級學生表達、傾聽、讀寫、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對策:關注學生動向,在學生能力發展處耐心等待,形成良好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在學生回答問題卡殼時、在學生聽講不專心時、在學生做練習跟不上節奏時、在學生書寫不規范時等等情況,教師要及時地、適時地、智慧地進行等待,使學生養成靜心思考、認真觀察、積極表達、樂于參與、認真傾聽、規范書寫的良好學習習慣。
總之,高效課堂的教學效益只有建立在有效的基礎上才能達到高效,而這個有效性也只有教師通過加強等待意識,智慧性地給予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適時運用好“課堂等待”策略才能得以實現。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