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喜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散文;審美性;內容;意義;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57—01
散文是很受教師和學生歡迎的一種文體,素有“美文”之稱,具有獨特的審美和閱讀價值。散文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分支,其教學狀況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是語文閱讀教學仍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它教給學生的僅僅是記憶的技能和表層詞句的理解,并未深入散文的實質。筆者結合初中語文散文審美性教學的內容和意義,來探討其推進措施。
一、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內容
1. 立足基礎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散文閱讀教學不僅要著眼于閱讀方法訓練、知識講解,還應當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規劃。讓學生在閱讀興趣,閱讀習慣中,自覺進行審美判斷,吸收文化,并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這才是散文閱讀教學的根本。
2. 實現閱讀目標,構建學生健康的心理結構。只有充分的心理積淀,才可能在閱讀中有所收獲。只有有了豐富的閱讀心理積淀,學生才能對文章迅速作出反應,才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只有以個體的生命與文本進行交流,獲得精神情感上的豐富和審美愉悅的情感體驗,學生的閱讀能力才可能真正地提高,才能自覺地進行閱讀活動。
3. 開展審美實踐,建構學生的審美心理。審美心理是人的倫理心理與智力心理的橋梁,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是健全人格的基礎,是人自由發展的必經之路。散文閱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審美心理的建構,在審美實踐中進行教學活動。
二、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意義
1. 體現大綱的要求,實現編寫目的。2000年出臺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稿)明確指出:“努力開拓學生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審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而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正是通過指導學生對其實踐,從而促使學生自由發展,推動學生人格心理結構健全發展的。其開放性、和諧性、情感性與大綱要求和教材編寫目的相適應。
2. 充分發揮延伸性,促進學生學習。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建構的審美情感、審美知覺、審美意志,對其他文體教學有著同樣的促進作用,同樣能夠促進整個閱讀教學的提高。由于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少,相對于長篇小說和詩歌來講,散文的可讀性強,易懂易讀,耗時較小。因此散文的閱讀教學對中學生課外廣泛的閱讀有延伸作用。
3. 適應學生的特征,利于學生學習。中學生正處于心理劇變的時期,他們有獨立的思維,有探求真理的需要,同時有相對深刻的審美判斷能力。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注重文本的主體特征,發掘作家主體的自我生活感受、情感體驗和生命意識。這些細膩的人生體驗、深刻的哲理思考與中學生心理發展相適應,這種文體的自由寬松使學生減少了閱讀障礙,更易進入其中,無疑是閱讀教學的突破口,最易喚起學生興趣。
三、實施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策略
1. 體會作者情感,感受散文的“真我”抒情美。散文強調的是作者自身的主觀感受,常常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人公,并將自身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進行提煉,進而將情感內化為富于文采的文字,以此來抒發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因此,學生唯有將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心境下,才能夠聆聽到作者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感受散文“真我”的抒情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作者創作背景進行挖掘,還要重視吟誦、朗讀在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方面的作用。
2. 體悟散文內化美,引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散文的內化美決定了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必須注重感悟。因此,在散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對文本做出深刻的分析,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去感受、領略散文的內在之美。通過分析散文的寫作藝術,讓學生感受散文的哲理之美,體悟出文本內涵。同時,多數散文不僅在結構上別出心裁,在寫作手法上也很獨到。教師在教學中不妨引導學生揣摩寫作手法,提高對散文的鑒賞水平,并把它內化為自己的寫作能力。
3. 從“形散神不散”中解讀散文的自由之美,提升學生發散思維。學生在散文的閱讀過程中,要發散思維,感受散文形式靈活、表達自由的特點。教師在散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啟動學生的想象,跟隨作者的筆觸進入其所描繪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探究文本,實現思維自由、解讀自由。
總之,散文是初中閱讀教學風格中最為鮮明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題材豐富、布局靈活、內涵豐富。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體會,從文字到內涵,從修辭到審美,一步步探究其意蘊,使學生在散文的閱讀和學習中獲得獨特的見解,使其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散文的學習中得到顯著提升。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