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海
【關鍵詞】 導學;質疑;探究;辨別;主體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78—01
課堂教學作為課改的主陣地,是課改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確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最優課堂教學模式,形成新的課堂教學規范,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首要任務。為此,我校以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以課程建設促特色高中的構建”為主線,依據新課標要求初步探索出了“學問思辨行”五字新課程教學模式。
一、“學”——目標導學。人生中最大的財富是擁有自學能力,人的知識技能大部分是靠自學獲得的,因此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持續不斷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目標導學”就是指在目標和問題的導引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導”是前提,“學”是核心,學生主動地、帶著問題學習。“目標導學”就是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轉變為“以目標為引導”的自主學習,真正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培養學生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在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和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實現主動生成,促進學生自由個性充分彰顯,基本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使教育真正成為發展人的主體性的教育。
二、“問”——質疑問難。“目標導學”環節完成之后,各學習小組就會提出一些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就要靠小組間相互交流和教師指導下的合作探究。質疑問難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疑,思之路、學之端。”學生充分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能夠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于發現,激活學生思維活力。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質疑問難是鍛煉思維,發展思維,培養自學能力,進而達到自能讀書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思”——尋思探究。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這要求教師把質疑問難的權利還給學生,給學生獨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機會,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對于“質疑問難”環節中通過小組間相互交流后仍然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再次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師生共同進行探究。探究學習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開化思維精神,開發思維品質,開導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徹底的變革,我們將從“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 被動接受式、灌輸式、填鴨式等阻礙和局限學生潛能發展的學習方式方法轉變為啟發式、激勵式、探索式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學習方式方法。
四、“辨”——討論辨別。小組討論學習有別于個體學習和思考,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方法具有個體學習所不具備的諸多積極作用。一是容易激發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互討論往往能激發學習興趣并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能夠增強知識記憶,激烈的討論,通過刺激大腦皮層,從而引起人的亢奮,使所討論的內容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三是可以形成良好學習氛圍,集體動態的討論學習方式,使學習者互相幫助、互相影響,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這種好的學習風氣能夠促使一個學校或班級的整體水平的提高;四是便于深化學習思維,個體的靜態學習方式,即獨立思考得出的結論往往模糊、膚淺,集體的動態學習方式,即小組討論學習方式,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深刻、有條理,并且能夠使所討論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五、“行”——學以致用。“學以致用”就是指當堂訓練鞏固,是對所學知識的強化,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潛能、挖掘創新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高質量的練習是高質量課堂的基礎。教師要根據學情實際,精心設計有層次性、梯度性、開放性、多樣性、實踐性、趣味性、實用性的達標練習,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潛能生”由此變成“顯能生”, 教師和學生之間從原有的“權威與服從”關系轉變成了“價值引導與自主探究和發現”的關系,保護自尊心,增強自信心,尊重學生人格和創新精神,師生之間平等互愛,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得到尊重,個性和特長得以張揚。要求教師改變思想觀念,轉換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援助者,營造一種寬松的、愉悅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以課程建設促特高中的構建——基于慶陽第六中學實證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6]GHB0759)。)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