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翠霞
【關鍵詞】 地理教學;創新能力;教學情
境;探究欲望;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9—0121—01
地理是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不斷深入的形勢下,教師不僅要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創新設計教學情境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積極創新設計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并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中心,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不斷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主動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教“熱力環流”這一節內容時,首先,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情境相結合,創設這樣一個教學場景:在艷陽高照的夏天,新疆白天氣溫普遍升高,空氣中的氣流也在不斷上升。那么,同學們知道氣溫和氣流有什么關系嗎?氣溫、氣流、氣壓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一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積極思考,并使其通過各種手段尋求答案。很快學生便從課本中尋找到答案。然后,教師再提問學生:新疆此時是高空氣壓高,還是低空氣壓高?引導學生對初中所學相關知識進行聯想和回憶,并進行積極探討,得出答案:因為高空產生高氣壓,所以是高空氣壓高。最后,教師還應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從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概括性的了解,加強學生印象。通過這種環環緊扣、逐步引導的情境設計,不僅使學生能夠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而且還拓展了他們自身的知識面,使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大多教師存在側重強調知識點教學而忽略其他方面教學的現象,往往采取壓迫式教學,讓學生重復進行機械式的學習,這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不斷下降,更無法滿足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要求。因此,在當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強調知識點教學的同時,還應加強學生學習興趣愛好的培養,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使其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例如,在教“風的形成”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首先提問學生:同學們夏天扇扇子的時候,是不是有風?學生很快回答:有。教師再提問:那同學們知道風是怎樣形成的嗎?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很快對自己陌生的知識點通過翻課本和探討進行補足,在學生對教師提的問題有所認識后,教師請學生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出大概內容后,教師則應引導:想要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怎么做呢?學生回答:做實驗。教師可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一根蠟燭點燃后罩上一個有小切口的塑料瓶,之后將一小截蚊香放在切口旁。要求學生觀察蠟燭點燃前蚊香煙的流動現象,以及蠟燭點燃后蚊香煙流動現象的變化,并對這個現象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并進行匯報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將點燃的蠟燭罩上塑料瓶后,瓶內溫度不斷上升,空氣迅速變輕,而瓶外溫度比瓶內低,于是瓶外冷空氣流入瓶內,從而形成風,蚊香煙流動方向改變,就是因為風的原因。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風能的利用展開聯想。這樣,通過層層深入提問和小實驗,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又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充當好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需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將教學方法與訓練方法進行有效結合,使學生能夠通過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來分析問題、學習知識以及訓練思維等,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北方地區”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北方地區人民生活位置、人口、民族、環境、礦產、工業等相關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從淺至深、由簡至繁地逐步學習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自然環境和區域發展等知識,從而使學生對北方地區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認知。而在教“南方地區”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通過掛圖教學,向學生展示南方地區人們生活環境、分布地區和范圍、礦產資源等相關圖片,讓學生對圖片進行觀察、討論和分析,從而使其對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環境印象深刻,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明確了教學思想,并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可使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不斷增強。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