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倩 編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而神奇的星球上,除了人類自己,我們還擁有許多聰明的動物朋友,而研究顯示,不少動物擁有驚人的智慧,可能超過我們之所想。
來自東京大學的最新研究,證實了貓主人長期以來的擔心:你的貓并不關心你。科學家們找來20只寵物貓,了解它們是否聽得出自己主人的聲音。每只貓都在自己家中接受測試(為的是避免它們在新環境里有壓力),聲音由音頻播放器里播出。開始時,是三個陌生人的聲音,喊的是貓的名字;接著,是貓主人喊貓的名字;最后,又是一個陌生人的聲音,在喊貓的名字。如此播放,目的是在于制造混亂。根據貓的身體語言,科學家們總結出,貓的確能在不同的聲音中分辨出它們主人獨特的聲音。不幸的是,它們對主人并不在意,很多貓對主人的呼喚沒有什么特別回應。貓與狗不同,狗總在準備著回應主人,而在東京大學參與測試的貓中,只有10%的貓用聲音回應主人。不過,話說回來,我們或許不應該對這種半馴化的動物期望過高,雖然它們毛絨絨的、非常可愛。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顯示,狗能觀察主人的心情,不僅能舒緩你的怒火,而且還嘗試改變或緩解你的情緒。科學家研究了31條狗(它們來自13種不同血統),讓它們看不同表情的人臉:威脅的、中立的、愉悅的。科學家發現,狗在盯著人臉前,它們會先看人的眼睛,然后才看整張臉。它們不害怕直視憤怒的眼睛,但知道要避免與憤怒者的眼睛直接接觸。經過馴化,狗能讀懂人臉錯綜復雜的表情,也知道如何轉化主人的懲戒。
螞蟻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合作行為和牢不可破的奉獻精神。大家都知道,它們能輕而易舉地移動超出自己體重很多倍的東西,這是怎么做到的?為了尋找答案,研究者福尼奧在自己曾住過的臭烘烘的寓所里做實驗。此前,他已發現一群螞蟻占據了他的寓所,它們像醉漢似的昂首闊步,每天都很有規律地去偷貓食。于是福尼奧以貓食為誘餌,追蹤螞蟻搬運貓食情況。他把參與搬運的螞蟻記錄下來,給它們取名字,以便分析螞蟻的具體情況。經過追蹤研究,他發現,螞蟻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地工作,關鍵在于“搬運工”與“領導者”的比率。一大群“搬運工”排隊拉東西,而它們數量的增補是由“領導者”確定的,“領導者”在螞蟻窩里發指令,最后加入“搬運工”中幫忙,但它很快就失去指揮能力,而新的“領導者”則必須馬上出來指導工作。

老鼠是經典實驗室動物,因為它們十分普通。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們的社會體系在很多方面與人類相像。由于人類對智慧的理解受自己智能的嚴重影響,我們會傾向于以“是否像人”作為標準,判斷動物是愚鈍還是聰明。
老鼠會計數。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在老鼠面前放了一溜盒子,食物放在第四個盒子里。當老鼠明白這一點后,不管你接下來放多少盒子,不管這些盒子的顏色、尺寸、形狀有什么不同,老鼠總會找到第四個,拿到食物。另外一項研究則測試了它們的計時能力:大多數動物不會計算時間間隔,但是老鼠經過訓練,無需任何計 時器輔助,都可以每15秒鐘摁一次按鈕,十 分精確。老鼠還表現出利他行為,這對社交來說至關重要。在一項研究中,老鼠會把其他被關在籠中的老鼠放出來,雖然這樣做并不會得到獎勵。

高智商的一大表現,就是評估自己掌握知識的能力。即使是人類,在此方面也有不少欠缺。這種認知評估,或者說了解自己的不足,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能力。然而,黑猩猩證明,它們也有這種自我認知能力。科學家們選擇了三只黑猩猩,進行不同難度的記憶測試——讓它們觀察物體變化,延遲一段時間后再給出答案。電腦會根據答案的對錯,顯示“通過”或者“失敗”等警告字樣。給出正確答案的黑猩猩,會獲得食物獎勵。而最美味的食物,則放在離測試模塊較遠的地方。如果回答錯誤,就永遠不會獲得美味食物。因此,黑猩猩面對著艱難的選擇:它們要么站在最近的地方,接受自己的成績;要么貿貿然跑到比較遠的地方,由于時間較長,它們可能記不住正確答案,拿不到美味食物。測試結果顯示,較早給出回答的,多是正確答案,這證明黑猩猩頗有自知之明。據研究,類似的自我認知評估也發生在黑猩猩生活的其他方面。從蕩秋千到爬樹摘果子,黑猩猩喜歡做自己確認能成功的事。
就像互聯網一樣,大象能不定期地儲存各種記憶。研究者的這一發現,源于兩頭大象的會面:當雄象詹妮與新來的雌象雪莉見面時,讓眾人吃驚的是,它們像喝醉了酒的水手似的相互致意。后來,人們翻查了雪莉的檔案,才知道很久以前,它和詹妮都曾經在卡森&巴尼斯馬戲團工作過,雖然它們只在馬戲團待了幾個月,但過了20多年,它們依然能認得彼此。不過,這還不算什么——有一項研究顯示,大象僅僅通過糞便,就能辨認出30位親友。在肯尼亞一家國家公園,聰明的大象能通過聲音認人,能分辨年齡、性別和至少兩種語言。研究者錄下肯尼亞當地的馬賽人和坎巴人說的相同的一段話,用擴音器播放給大象聽,大象竟然能辨別出馬賽人和坎巴人的聲音。大象的這種生存適應能力非常有用,有助于它們避開馬賽族男人的傷害,因為后者總用長矛襲擊可憐的動物們。
人類不是唯一遭遇不公正對待者,在有此待遇的靈長類動物中,人只占九分之一。
在一盒錄像帶中,卷尾猴被分為A B兩組,它們被要求將一塊石頭交給實驗者,任務完成者將獲得食物獎勵。A組卷尾猴依囑做了,得到一根黃瓜;B組卷尾猴也同樣做了,得到的是甜葡萄。A組卷尾猴馬上注意到了不同,希望在下一回合獲得與B組同樣的獎賞。但是,科學家們依然故我,A組卷尾猴憤怒地扔掉黃瓜,用猴語威脅實驗者,懷著滿腔仇恨敲擊桌子。第三回合時,A組卷尾猴焦躁不安,還做出驚人之舉——拿起石頭對著墻扔。

動作敏捷是蜥蜴應對麻煩的方法。聰明的動物經常指責科學家們刻意愚弄自己,但是類似測試并不用于低等冷血動物身上,因為熱血動物有足夠能量擴展自己的各種能力。至于懶洋洋的蜥蜴,人能迫使它們學習新技藝嗎?回答是:通過食物,可以做到。在杜克大學生態學者利爾牽頭的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將蜥蜴的心愛食物蠕蟲藏在一只藍邊碟子的底下,還放了一只黃邊碟子制造混亂。雖然蜥蜴沒有樹上捕食經驗,它們卻找到了覓食辦法——通過嘴巴和舌頭。盡管有黃邊碟子制造障礙,蜥蜴還是去頂藍色碟子子,因為它們確信食物在藍色碟子底下。總而言之,它們的行為就像聰明小鳥。

渡鴉剛剛榮獲動物王國(非人類)最具抽象思維能力的鴉類思想者稱號。科學家們想了解:渡鴉在做決定之前是否會比其他動物想得更多?它們是否能理解別人心中之所想?為了尋找答案,維也納大學的科學家們請來了10只渡鴉(它們此前都被關在籠子里),將它們分別放在五個獨立的房間里,房間之間有窗戶相通,渡鴉能彼此看得見。研究者們訓練它們藏東西,還通過貓眼悄悄觀察它們。
接著,研究者將窗戶關上,代之以一個窺視孔,并且訓練渡鴉,通過窺視孔去觀察正在隔壁房間藏匿食物的研究者。然后,渡鴉被放進一間空房間,讓它們找食物。在測試過程中,研究者通過窺視孔,反復要求渡鴉藏起食物,還向房間里輸入不同的聲音刺激渡鴉。令人驚奇的是,渡鴉只在窺視孔打開時才特別小心地藏匿食物,因為它們知道這時自己會被監視。至于聲音,渡鴉并不在意,因為聲音對監視渡鴉并不起作用。
跟孔蛛打聲招呼吧,這是一種跳蛛,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喔,還是不要認識它,因為孔蛛是邪惡的天才獵人,如果它體型再大一點,就可能把你吃掉,為什么要把它介紹給你呢?是因為它在捕獵中表現出來的聰明和創意。孔蛛被稱為“八腿貓”,而且它還能不斷改進自己的捕獵技巧,通過試錯,記住哪種方法對哪種獵物是最有效的。其捕獵技巧經常顯示出高智商,或者至少是某種狡黠。因為它主要捕食蜘蛛——通常也非常聰明的獵人——所以其智慧尤其顯得驚人。面對危險的獵物,它會繞著圈子,尋找最佳攻擊角度,哪怕這要花費幾個小時。

非洲犀鳥是少有的幾種可以理解其他動物語言的動物之一。具體地說,非洲犀鳥可以聽懂狄安娜長尾猴的一些語言。
圣安德魯斯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非洲犀鳥可以理解狄安娜長尾猴發出的警告。根據所看到的掠食者類別,戴安娜長尾猴會向同類發出不同警告,比如看到豹子跟看到冠鷹發出的警告是不一樣的。研究者注意到,聽到關于冠鷹的警告,非洲犀鳥會趕緊飛走,但聽到豹子來了,卻原地不動,因為對于會飛的鳥兒來說,豹子不算是什么嚴重威脅。研究者用回放錄音方式進行了重測,事實證明,非洲犀鳥只會對冠鷹來襲警告作出反應。
食蚊魚是一種小型淡水魚,經常被引進蚊子多的地方,用來消滅蚊子幼蟲。食蚊魚也能計數,至少能數到四。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學進行的一個實驗中,受到雄魚騷擾的雌性食蚊魚會躲到較大的食蚊魚群組中,如果兩個魚群分別有三條魚和四條魚,它會選擇后者。但是如果魚群中個體數目超過四個,它的選擇就是隨機的了。這一技能也許很簡單,但是你要知道,大多數動物(尤其是多數魚類)完全沒有任何數字感覺。
●資料來源:《南方都市報》、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