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核動力破冰船、調整部隊編制、重啟機場和雷達站……俄羅斯在北極地區展開蘇聯解體后最大規模的軍事建設,是著眼于保衛油氣資源與商業航運的長遠需求。
俄羅斯北方重鎮摩爾曼斯克的一處碼頭旁,蘇聯時期建造的“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靜靜地停泊著。作為冷戰年代美蘇在北極地區對峙的見證者,它目前的身份是浮動博物館。
經過蘇聯解體后的消沉,在“列寧”號退役并成為旅游景點近30年后,莫斯科再次向北極進軍。官方文件和政府官員的公開表態顯示,俄羅斯近兩年在北極地區進行的軍事建設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大規模,在一些地區,俄軍的實力比蘇聯時期還要強大。

“列寧”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而且是有史以來第一艘核動力水面艦艇。它在1957年正式啟用,帶有壓水反應堆。但是到了1970年,這些反應堆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被替換掉3個。現在,它已經退役,并陳列在摩爾曼斯克,在那里成為了一個核能博物館。
“歷史正在重演。”2017年年初的一天,“列寧”號上的導游弗拉基米爾·比里諾夫告訴英國路透社記者,“當時(20世紀50年代)正處于冷戰巔峰期,美國在許多領域占據優勢,但我們戰勝了美國人,建造了你眼前的全球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如今的情況是類似的。”
俄羅斯政府宣稱,其對北極地區的130萬平方公里面積擁有主權。為此,莫斯科近年來不僅積極修復廢棄的戰備基地,而且在高緯度地區進行了更頻繁的軍事訓練。在俄國防部發布的相關照片中,士兵們身穿白色作訓服,手持突擊步槍,乘坐馴鹿雪橇馳騁。
同時,俄羅斯計劃新建至少3艘核動力破冰船,使破冰船隊的規模達到40艘,其中6艘為核動力。常駐摩爾曼斯克附近的俄羅斯北方艦隊也將得到自己的破冰船;而在其他國家的海軍中,沒有任何一艘同類型船只尚在服役。
北極圈內的豐富油氣資源被解讀為俄羅斯加強對該地區控制的一大動因。美國“商業內參”網站援引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消息稱,北極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約有4120億桶,總儲量超過沙特阿拉伯,占全世界未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兩成以上。
分析認為,當前的低油價意味著北極地區油氣資源的重要性相對下降,但克里姆林宮著眼于長遠。“在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當政那些年,我們在北極邊境地區的防御近似‘裸奔’,”俄羅斯地理學會會員帕維爾·馬卡耶維奇表示,“現在,我們正設法恢復。”
冷戰年代,蘇聯軍隊就在北極圈內囤積重兵,在許多島嶼上設有遠程轟炸機的中轉站。不過,此舉更多意在對西方實施核威懾,而非打一場常規戰爭。英國《每日郵報》認為,相比之下,在沒有誰能說清圍繞北極資源儲備的爭奪何時爆發的當下,俄羅斯更傾向于打造靈活機動的傳統軍事力量,其部隊編制與蘇聯時期有所區別,在很多場合更具優勢。
俄軍預定于2017年內投入使用的軍事設施中,包括亞歷山大地島上的一個空軍基地,其中儲存了可供150人使用18個月的物資。該基地被俄羅斯軍方稱為“北極三葉草”,適合部署各種型號的軍用飛機,米格-31截擊機和蘇-34戰斗轟炸機都可以隨時進駐。
而在其他4個島嶼上,蘇聯時代遺留的雷達站和簡易機場也得到了全面翻修,全新的地對空導彈和反艦導彈系統已投入戰備值班。
“軍事設施的現代化工作正迅速展開,其速度在蘇聯時期亦屬罕見。”《莫斯科國防簡報》雜志總編米哈伊爾·巴拉巴諾夫撰文稱。他說,兩個特種北極旅已組建完畢,這是蘇聯時期從未有過的部隊編制,第三個特種北極旅及一個特種北極海岸防御師也在籌備中。
巴拉巴諾夫坦言,俄方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建設或將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事實上,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此前在接受國會質詢時稱,俄軍在北極的行動系“侵略性措施”,“把世界任何地方留給他國都對我們不利”。美聯社評述稱,這番表態可能令希望改善美俄關系、不想在烏克蘭和敘利亞以外制造麻煩的特朗普政府面臨兩難境地。
此外,約3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于去年12月抵達挪威,執行為期6個月的部署,這是二戰以來挪威首次允許外國軍隊常駐。
作為俄羅斯北方最大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隨處可見軍事元素。航運公司的大廳里擺滿了艦船模型,身穿制服的水兵穿梭在街頭巷尾。港口附近的一座小山上,矗立著用“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殘骸制作的紀念碑。該艇于2000年在北冰洋沉沒,一度令全體市民深陷沮喪。
現在,復興的愿景重新賦予人們自豪感。“所有北極基地都在我們的領土上。我們不像某些國家,不會在海外修建基地,”俄羅斯地理學會會員丹尼斯·莫伊謝耶夫說,“鑒于其他國家也試圖將邊界向北極推進,俄羅斯軍隊必須能夠在極端條件下采取行動。”
政界人士則熱衷于討論北冰洋航運的商業潛力。如果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則俄羅斯的漫長北方海岸勢必迎來更多商機,基礎設施也有望全面翻新。隨著海冰解凍,莫斯科希望從摩爾曼斯克到阿拉斯加的航線吸引更多貨運業務,顯著縮短亞洲到歐洲的海運時間。
摩爾曼斯克州副州長格里高利·斯特拉蒂伊告訴路透社,不少亞洲國家對北極航線興趣濃厚。目前,中國已在北極理事會獲得觀察員席位,正在建造自己的破冰船。預計到21世紀20年代,新型破冰船可以全年在北極圈內自由航行。
“無論氣候怎樣,北極航線的使用率肯定會增長。”斯特拉蒂伊說。藉此,俄羅斯渴望把外國投資吸引到北極地區。
當被問及軍事建設時,他面露笑容。“不必害怕,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們從來沒有任何侵略目的,將來也不會有。”斯特拉斯蒂稱,俄羅斯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到現代化需求的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