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佳
金融輸血產業造血打造脫貧攻堅印江模式
張 佳
從金融輸血,教育提升,再到產業造血,醫療特惠,印江人不等不靠,從貧困落后的實際出發,從促就業穩增收著眼,走出了一條符合印江實際、具有印江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為國家級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索出了可供借鑒的先進經驗。
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
貴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是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貧困縣,也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殊地區貧困縣。
據資料顯示,2013年印江實現整縣按貴州省級標準“摘帽”。截至目前,全縣貧困戶1.3952萬戶,4.2942萬人,貧困村185個(其中一類貧困村84個、二類貧困村64個、三類貧困村37個)。

當前,中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尤其中西部一些地區貧困人口規模依然較大,剩下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較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2017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印江縣委宣傳部告訴中國品牌雜志,近年來,印江縣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的發展主基調、主戰略和銅仁市委市政府“一區五地”的決策部署,圍繞“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總體要求,凝心聚力謀發展,勇于探索抓改革,始終堅持在開放中開發,在創業中創新,在實踐中實干,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探索實踐出了符合印江實際的特色發展之路,人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
宣傳部還給出了一組數字。2016年印江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0.53億元,財政總收入5.4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2億元。工業總產值39.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億元。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78.0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9億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02.76億元、貸款余額79.53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3971元、7352元。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在全省縣域第三方陣15個甲類縣中排名第7位、全市3個同類縣中排名第1位。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也明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規劃》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從八個方面實化細化了相關路徑和措施。印江縣正是按照這個規劃,著眼實際,將扶貧脫貧攻堅進一步深化、細化、具體化。印江提出2017年,計劃減貧8400人,89個貧困村出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3%的發展目標。
據了解,印江已全面啟動“精扶貸”工程,完成1.8億“精扶貸”貸款資金,安排1800萬元用于風險補償金,安排扶貧資金900萬元用于貼息,支持5000戶以上貧困戶發展產業,帶動2萬人以上的貧困人口脫貧。
此外,積極引導部分農民參加技能培訓,幫助外出務工轉移就業,還大力鼓勵外出能人回鄉創業實施“雁歸工程”,大大激活了農村要素資源。近年來,印江共轉移農村勞動力9201人,其中5500余人參加相關轉移就業培訓。

如果說“精扶貸”是為印江減貧脫困“輸血”的話,那印江也正積極培養其“造血”功能。印江宣傳部告訴中國品牌雜志:按照“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基本目標,我們因地制宜,精準選好有市場需求和有資源條件的產業扶貧項目,做到產業項目到村到戶到人。完成制定了《印江自治縣2017年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明確了全縣以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為主導產業,統籌推進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畜禽、蔬菜產業。
以生態茶產業、精品水果產業、林產業、草地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治、農業綜合開發、“三沼”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建等項目建設推動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建設,做到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
目前,印江全縣茶園面積37萬畝,投產茶園21.6萬畝,引進和培育茶葉加工企業258家。“梵凈山茶”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梵凈山翠峰茶”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經2016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其品牌價值已達9.13億元;以“紅香柚”、“印江藥柑”為主要品種的水果種植面積達11.25萬畝,投產果園5.77萬畝,2016年精品水果總產量6.92萬噸,實現總產值1.66億元。今年全縣實施特色精品水果5.2萬畝,目前已超額完成,主要區域在沙子坡、杉樹、天堂、朗溪、木黃、新寨鎮等區域,主要打造印江特色產業,明確了紅香柚、土柑為優質品種,提高特色品牌效應;結合草地生態畜牧業、石漠化綜合治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草地、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林草結合)工程、建設草地50100畝,促進了牛羊養殖方式的轉變,改放養為圈養,減少了對生態的影響,有力地促進生態保護與建設。
為扎實探索創新有效的產業化扶貧新模式,建立健全與貧困戶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印江以木黃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為核心,拓展輻射新業、合水、紫薇、朗溪、板溪、新寨、楊柳、洋溪等8個鄉鎮。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管理加工、統一市場銷售。已引進培育食用菌企業、合作社45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勁嘉集團),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6家。通過企業或合作社對園區產品進行加工銷售,完善食用菌銷售市場建設,實現農業園區的接二連三,園區商品化率達95%以上。目前已在木黃、板溪等9個鄉鎮,建成食用菌生產基地15個,菌棒集中生產加工廠房15個,貯藏冷庫20座,冷鏈配送中心1個,菌種廠1個,產品安全檢測中心1個,生產菌棚10萬余平方米,木黃食用菌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成效得到了上級部門的一致認可。食用菌產品以鮮菇直供內銷為主,主要銷往重慶、浙江、上海、廣東、福建等地,干菇主要是通過淘寶網、代理商銷往全國各地,“梵凈蘑菇·世界珍品”先后獲得無公害、綠色、有機等產品標識認證,并成為貴州省著名商標。
印江宣傳部表示自脫貧攻堅指揮部成立以來,印江縣結合日常監督、專項督查、按季督查等方式,制定了《脫貧攻堅督查巡查工作暫行辦法》。重點對縣級領導干部到定點包干村開展蹲點調研情況,深入幫扶村開展走訪、回訪調研工作。通過督查有效地推進了“春季攻勢”行動各項工作的落實落地。
與此同時,印江縣還積極實行“一戶一扶、一人一策、一人一方”政策,認真做好農村貧困人口大病集中專項救治工作。深化醫療扶貧“普惠+特惠+精惠”醫療模式,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
從金融輸血,教育提升,再到產業造血,醫療特惠,印江人不等不靠,從貧困落后的實際出發,從促就業穩增收著眼,走出了一條符合印江實際、具有印江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為國家級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索出了可供借鑒的先進經驗,為實現民族團結、共同富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