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軍
“城市雙修”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事業
楊保軍

針對三亞雙修實踐,我們從五個方面做理論思考:第一,從歷史高度看。城市是人類創造的最大作品,她體現出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與追求、光榮與希冀,所以城市被稱作文明結晶,許多城市稱得上是人類文明杰作。從大歷史觀看,城市不僅是經濟活動的載體,更是人們生活的家園、是社會文化活動的舞臺、是創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好的城市對內能凝聚人心、增強認同、振奮精神,對外能展現形象、彰顯魅力、提升軟實力。例如《詩經》中有一篇《商頌》--“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赫赫厥聲,濯濯厥靈!”吟誦的就是商朝都城商邑的盛況。王維的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則描繪了大唐長安的風采。新中國建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落成,郭沫若寫下了“國風浩浩,文彩泱泱”的贊美詩篇,十大建筑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引為自豪。
第二,從現實角度看。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也面臨各種城市病的困擾,如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惡化、生態退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市生活品質不高、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喪失、城市面貌趨同、重建設輕管理,違法建設屢禁不止等。今天,城市發展方式急需轉型,發展目標需要修正,發展觀念需要更新,城市建設應該更加注重文化、生態、民生、特色。世界各國有不少觀念改變后的著名更新案例,如波士頓大開挖工程、清溪川改造工程等。中央倡導的城市修補,就是圍繞著“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目標,采用科學的規劃設計方法,以系統的、漸進的、有針對性的方式,不斷改善城市公共服務質量,不斷改進市政基礎設施條件,大力發掘、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維系社會網絡,使城市功能體系及其承載的空間場所得到全面系統的修復、彌補和完善,使城市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有特色。
第三,從發展階段看。有學者認為,“舊地理模式”的關注點是物質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市場、成本等。“新地理模式”關注的核心是人才。城市和產業的問題,首先是人的問題。人類的智慧在哪里集中,財富就在哪里集聚,這種趨勢日益增強,它將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格局。因此,誰能吸引人才,誰就擁有未來。而吸引人才的關鍵要素是地區生活質量和城市魅力,“雙修”就是指向這兩個要素,以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第四,從文明形態看。城市的發展走向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進程。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后,世界發生了巨變:一是生產技術的變革推動了席卷全球的城鎮化浪潮;二是價值觀念的變革開啟了征服自然的增長主義模式。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由于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對生態的嚴重破壞,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危機。黨的十八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并列,這標志著黨和國家對文明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這是人類價值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也是人類文明形態的重大進步。
在此背景下,城市開發方式要發生根本改變,從“蔓延式、擴張式、高烈度開發”轉向“緊湊式、精明式、低沖擊開發”。“生態修復”就是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使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態,一方面將城市開發對生態系統的干擾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手段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使其逐步具備克服和消除外部干擾的能力,促進生態系統在動態過程中不斷調整而趨于平衡。首先應當制止對城市生態系統內山體、河流、海岸、濕地、植被、土壤的破壞行為,其次調整土地使用模式,從局部生態要素修復做起,有計劃、按步驟推進被占用生態要素的復原,逐步恢復、重建和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
第五,從理論價值看。一是問題意識。對存量的關注一直是城市建設的熱點,也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面臨的主要任務。西方國家實踐中出現過城市重建、再生、再開發、更新、復蘇等多種方式,它們主要是針對城市自然衰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采取的應對措施。而“雙修”是基于我國追趕期快速發展、粗放開發、平庸空間等問題而提出的。如果說西方城市應對的是成熟期后的衰退,我國的“雙修”則是應對成長中的煩惱。以上提到的六種存量建設方式對原有城市改變程度不同,“雙修”應當避免大拆大建、破壞文脈。二是組織方式。西方多為自下而上推動,運用市場機制。我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上下結合,政府、社會、市場同向發力,體制優勢明顯,成效更佳。三是目標指向。雙修的目標是根據城市自身情況,圍繞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四是六重原則。每座城市應根據自身的自然稟賦、社會基礎、發展階段、問題特征、機遇條件的不同,針對六個維度,展開“雙修”工作,包括:重整自然生態、重振經濟活力、重修社會治理、重鑄文化認同、重塑空間場所、重建優質設施。五是理念方法。三亞“雙修”首先是觀念的轉變:生態思維重于景觀思維、民生取向重于形象取向,綠色發展超越經濟增長、系統整體指引片段局部、地方特色重于國際風尚、精細管理取代隨意粗放。
三亞“雙修”的方法可概括為:“山水入懷、百姓系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系統梳理、重點突破,以點帶線、以線促面,規劃引領、專業協作,上下聯動、有序推進”。“生態修復”需要對城市生態要素、生態安全格局等信息做全面分析,突出整體性和系統性,把握“山、河、城、海”共生特點,進行系統修復。先期選擇最關鍵、最具節點效應的項目啟動,帶動后續的持續修復。“城市修補”要運用總體城市設計方法,按“山、河、城、海”相交融的目標,針對突出問題,因地制宜進行“修補”。先期以“六大戰役”為抓手,完善功能、彌補短板、恢復活力,隨之建章立制,加強對城市空間形態的管控,走向精細化管理。需要指出的是,“雙修”不是畢其功于一役,而是持續行動,不斷修復城市自然環境,不斷完善城市功能設施,不斷改善城市環境面貌。六是實踐成效。三亞雙修工作,系統改善了城市的物質環境,助推了城市治理體系的完善,激發了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城市新經濟的萌生。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山體變綠了,海岸變美了,河水變清了,綠地增多了,環境改善了,違建拆除了,交通順暢了,海綿見效了,特色顯現了,管理規范了。
綜上,“雙修”既是物質空間環境的修復修補,也是社會文化、公共服務等軟環境的修補。“雙修”不是外在的形象工程,而是實在的民生工程;不是量上的擴張拓展,而是品質的營造提升;不是單一的就事論事,而是綜合的系統梳理。“雙修”不僅需要項目的合理甄選、計劃的周密安排,也需要法規制度的完善優化,它體現的是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展現的是城市文明的發展進步。
“城市雙修”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