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沙坪壩區實驗幼兒園 喻玲鳳
重慶市忠縣三匯中學 吳連花
家園攜手: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
重慶市沙坪壩區實驗幼兒園 喻玲鳳
重慶市忠縣三匯中學 吳連花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緊密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全國家庭教育大綱》指出家庭教育指導應該重視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堅持“多向互動”的原則,建立家庭教育指導者與家長、兒童,家長與家長,家庭之間,家園之間的互動,創設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融洽的環境與條件。
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對幼兒建立自信心、養成獨立性、獲得成就感都有很大促進作用,還能促進幼兒動手能力發展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但目前,由于父母和教師在家園配合上的不足,導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嚴重受阻。
㈠來自家長問題
1.重視知識,輕視自理能力的培養。
通過調查發現,80后家長們普遍重視孩子在成長中獲得的快樂,重視幼兒社會性與認知的發展。他們往往只關注孩子能不能表演、會不會講述、做不做手工、有沒有認真傾聽等等,加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壓力的減小,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模式讓孩子們備受寵愛,導致其生活自理意識淡薄。
2.缺經驗,多抱怨。
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部分家長知道生活自理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孩子的“懶惰”似乎無計可施。例如,在和彤彤媽媽交流時,媽媽顯然想讓彤彤吃飯乖點,能保持桌面干凈,能大口吃飯,但無論媽媽如何努力,彤彤總是一口飯包在嘴里咽不下去,桌子地上到處都是飯。看著孩子吃飯的情況,彤彤媽媽特別犯愁,但由于擔心飯涼了對孩子腸胃不好,最終還是自己妥協給孩子喂飯。
㈡來自教師問題
1.關于“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課程缺乏系統性、連續性。
在幼兒園一日常規中,教師會關注到孩子們的生活護理,喝水、如廁等,但教師只是動手幫助部分能力特別弱的孩子,缺乏對其進行引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涉及到了健康領域的活動,例如:穿脫襪子、折疊衣服、喝水的好處等,但這些活動缺乏系統性,活動沒有連續性,沒有做到由淺入深。各年齡段之間,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目標模糊不清,對同一年齡段,培養目標也有差異性。
2.對家長專業指導不足,導致家長得不到“方法”支持。
傳統的家園合作模式,往往以幼兒園為主導,忽視家長的需求和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長對家園合作的興趣,家長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幼兒教師常常也感到委屈——每次家長會都強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家長積極配合,而家長們也認同但就是落實不力,作為家長也抱怨:孩子不聽我們的,更不知道怎么辦,我們拿他也沒辦法啊!
㈠構建家園協作框架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及幼兒自身發展需求,我們制定了小中大班關于生活護理的教育內容,明確地對教師和家長分別提出要求,使雙方明確教育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下面是部分中班幼兒生活自理家園合作內容(見附表)。
這些活動,僅僅是教師進行了教育父母沒有配合,幼兒仍然不能完成,只有家園保持高度一致,幼兒才能有效進行自我服務,進而養成自我服務習慣。
㈡加強家園溝通
1.開發家園欄宣傳作用
教師可以利用家園欄向家長宣傳幼兒生活自理的常識及方法。在家園欄中開設“生活自理能力”板塊向家長展示每月生活練習重點。例如,剛進入中班,教師可以通過家園欄向家長呈現用筷子的正確方法和使用筷子的小游戲,鼓勵孩子使用筷子的積極性;又如,進入中班下期,孩子需要掌握擦屁股的自我服務技能,教師利用家園欄,圖文結合,用兒歌展示擦屁股的正確方法:“疊好小紙巾,輕輕蹲下去,從前往后擦,擦一下,疊一下,看一下,最后不忘媽媽來檢查。”用兒歌讓家長明確教孩子擦屁股的細節。

附表.中班幼兒自理能力家校合作內容
2.借助現代技術的便捷性促進家園有效溝通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班級博客等等網絡形式為家園工作服務,向家長宣傳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通過發送一些小視頻、小故事,讓家長知道如何鼓勵孩子鍛煉自理能力。
㈢遷移教育經驗
1.樹立榜樣,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由于孩子愛學習愛模仿的特征,因此我們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通過家長在家錄制一些生活自理的視頻,例如、折衣服、刷牙、洗小娃子、自己兌奶粉、兌沖劑,洗奶瓶等活動,家長可以將視頻發給教師,利用餐前時間進行播放,讓孩子們學習同伴做事情的方法步驟。
2.幫助家長明確教育方法
首先,用語言清楚描述做事情的細節。像彤彤媽媽那樣的家長一樣,只要求孩子做,但沒有對孩子講具體如何做,孩子就不會做,所以需要家長告知孩子具體的細節要求。例如,孩子吃飯吃得慢、滿地撒,這是由于孩子不知道如何吃飯才能不撒飯、不知道吃飯的方法才會含在嘴里不吞下去,這時,家長就應該將吃飯的具體要求告知孩子:吃飯時,一手端碗,一手拿勺子,眼睛看著自己碗里的飯,細嚼慢咽,當要求明確后,孩子才能知道正確的方法。
其次,鼓勵家長結合兒歌或游戲進行引導。很多時候,孩子不愿意動手是由于自己不感興趣。例如,教孩子穿衣服時,只是語言的描述或者講解,顯然,有的孩子會不感興趣,不想動手,這時引導家長可以結合有趣的兒歌進行引導:“抓領子,蓋房子,小兔子,鉆洞子,吱扭吱扭上房子”,孩子邊念兒歌邊做游戲,在游戲中自然習得穿衣服的技能。又如,在引導孩子折疊衣服時,如果引導孩子將衣服當成一個小寶寶,讓小寶寶做操,結合兒歌“衣寶寶,站站好,左抱抱,右抱抱,彎彎腰,彎彎腰”,小朋友也能在有趣好玩的游戲中習得折疊衣服的技能。
幼兒園和家庭作為兩個重要的教育環境和促進幼兒發展的主體有著各自的優勢。幼兒教師具有專業的幼兒教育知識和技能,能為家長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經驗;而教師能從家長那里獲取幼兒更多的有效信息,了解家長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期望,調整家園合作的策略。只有兩者有效配合,才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自我服務能力。